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日讯 10月30日,“阅读让青春更美好”2024青岛市大学生读书节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拉开帷幕。当天下午,翻译家、作家林少华应邀走进校园,在逸夫礼堂举办“你就是你读的书”主题讲座,与众多学子面对面畅谈阅读。
“我最本质的身份,就是一个读书人。我非常珍惜这个身份,并为之感到荣幸。”林少华以这样一句话开场,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生涯:“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进入图书馆,甚至连一张三条腿的书桌都没有,只能趴在窗台对角或者炕桌上,对着一盏煤油灯读书。一不小心,火苗就会‘滋啦’一声,烧着前额的头发,烧出一股犹如烧麻雀的焦糊味。”
林少华列举了自己少年时读过的书单,在他看来:“那既是我读过的书的背影,又是我自身的背影,同时也是一代人的背影,和一个时代的背影。”同时他也提到,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两本书:“一是《三国演义》,书中对忠良角色的刻画,塑造了我的人格;二是《千家诗》,它帮助我打磨了语言的韵律。”
“是阅读生成的文学情思拯救了我,使得我不至于随波逐流,自甘沉沦。”这份情思,后来化为林少华自南至北的人生旅途中所携带的越来越多的书籍,也成为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翻译与创作的动力和热情。对此,林少华开玩笑说:“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只看书不写书,就像只乘凉不栽树,好像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
“说到我的读书方法,那就再简单不过了,简单得甚至不能称之为方法,那就是:抄书,摘抄书上的好句子。”林少华感慨地表示:“谁能想到,一个十几岁的乡下少年,在煤油灯下抄写的句子和背诵的成语词典,会在几十年后《挪威的森林》的翻译中派上用场呢?偶然里存在着必然,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必有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或者说,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我们总在等待一个机会,甚至是自己未曾意识到的常年积攒的才华尽情喷涌的机会。而才华,不外乎来自于对某种对象长期非功利性的关注和习惯。”
林少华表示,自己这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书。“一个人日后的样子,就是将小时候看的书所形成的内心视像勾勒出来、翻译出来。是的,你就是你读的书。”
《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记者问村上春树:“你十五岁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村上回答:“我十五岁的时候,是一个异常好读书的少年。”林少华借由村上的例子,特别强调:“你读的书,尤其是青少年时代读的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思想品格、你的精神走向、你的心灵日历、你的日后成就。”
当我们谈论阅读的时候,往往也是在谈论文学。林少华认为,文学可以帮我们建立或触发新的审美感性和新的联想能力,也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具有诗意,让寻常可见的风景,有了不寻常的风采。“懂文学的人与不懂文学的人相比,心灵生活要丰富好多倍,精神纹理要细腻好多倍,也因此而幸福快乐好多倍。我想,这就是文学的用处。”
讲座现场,林少华与多位大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并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克服阅读中的无聊”以及“留多少时间给阅读”的问题。作为大学教授,林少华深知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针对现实给出了自己的阅读建议。
“大学是读书的场所,无论大学有多少项活动,读书都是最正确、最重要以至最神圣的活动。说极端些,只要有一座好的图书馆,就是一座好的大学;只要能保证让学生安心读书,就是好的大学校园,就是985、双一流;只要能在大学好好读书,就是好的大学生。”
一卷在手,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林少华认为,读书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状态本身。“读书也是最幸福的活动,尤其夜深人静时分,窗外细雨霏霏,室内书灯辉映,一卷在手,悠然心会,你不觉得是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时刻吗?”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阅读仍是最主要的途径。而在最珍贵的青春年华中,遇见最美好的书,又何尝不是生命经验的积累、内心思想的塑造,以及精神面貌的养成?祝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读过的书,不断地翻开全新而精彩的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通讯员 杜世星)
责任编辑: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