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10月2日发生海底碰撞事故以来,有关这艘核潜艇在南海水下究竟和什么物体相撞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猜测。目前据美国军方公布的结论是该核潜艇在水下撞到了山体而受损。好在该核潜艇内部的压载水舱没有受到实质性损伤,自己能够浮出水面,以自身动力在海面航渡到设在日本的军事基地。经简单维修后,日前“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已离开日本基地计划回到美国阿普拉海军基地进行维修。
围绕“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水下到底与什么物体相撞尚还在继续猜测时,21年前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沉没事再次被提起,其沉没原因又有了新的说法。
作者2000年8月21日发表在《青岛日报》上的专稿 。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2000年8月12日在距离北莫尔斯克175公里的巴伦支海108米深处沉没,当时在这艘潜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笔者当年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的第9天,即8月21日在《青岛日报》上发表了 《‘库尔斯克号’:一个待解之谜》的专稿文章,文章分析了“库尔斯克号”沉没事故的原因是:潜艇在发射鱼雷过程中鱼雷发生爆炸所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装备的鱼雷为氧雷,鱼雷在发射管中可能发生了氧气泄漏,这就导致了潜艇在发射鱼雷的瞬间由于鱼雷发动机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或火花一下子引起氧气爆炸,巨大的爆炸威力将鱼雷发射管炸开的同时,又引爆了舱内备用鱼雷或高压气等其它易爆物品,连续的爆炸终将艇体炸开,汹涌的海水涌入潜艇舱室后潜艇很快沉入海底。
当年打捞出水的库尔斯克号。
2001年12月,在海底沉没400多天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终于被打捞出水,俄罗斯组织专家对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进行事故分析,最后对该核潜艇沉没原因的结论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潜艇上的一枚鱼雷爆炸,随后引爆艇上的弹药导致该核潜艇沉没。这一结论与笔者当时对“库尔斯克号”沉没原因的分析是基本吻合的。
在过去的21年里,围绕“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原因好像没有人再提出过太多的异议,可能是因为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我国南海水下发生碰撞事故的原因?11月22日俄新社以“波波夫将军说,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毁于与北约的潜艇相撞”为题报道称,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维亚切斯拉夫·波波夫退役海军上将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说,2000年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毁于与北约潜艇相撞,他有90%的把握知道潜艇的名称。对此,俄专家和议员有支持波波夫说法的,也有反对的。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2日回应称,“我们对它(这一说法)绝不进行评论。俄官方得出了最终结论,因此我们不想评论任何其他的假设。”
也许有人想借用波波夫“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与北约潜艇相撞的说法,来证明美国的核潜艇也可能与同在南海海域水下航行的潜艇发生碰撞而造成“康涅狄格”号受损。而且怀疑与之相撞的有可能是中国的核潜艇,这多少有点搞笑。笔者暂且不去评论“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到底与何物体相撞,还是来分析一下波波夫的说法到底有没有可能性。
库尔斯克属奥斯卡级Il型。
笔者认为,当年“库尔斯克号”与北约潜艇相撞的可能性极小,理由有三:第一,当年俄北方舰队在巴伦支海演习海域不只是“库尔斯克号”潜艇在水下航行,水面还有战斗舰艇,这些水面舰艇的反潜能力都比较强,北约的潜艇想靠近俄潜艇有相当难度。即便是有北约潜艇在该海域活动,想要接近“库尔斯克号”也不容易,因为当时俄罗斯潜艇的降噪水平高于北约潜艇,潜艇水下搜索潜艇为了不暴露自己一般都采用被动式声纳探测。这样静音好的潜艇容易发现噪音大的潜艇,“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静音能力要优于北约潜艇,一旦听测到附近有潜艇,早早会采取规避措施离开,更何况当时“库尔斯克号”沉没后美、英、法等国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在该海域没有自己国家的水面舰船和潜艇;第二,从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来看,受损特别严重,符合爆炸原因,如果是与北约潜艇相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受损不可能如此严重。试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水下排水量高达18900吨,如此大排水量的一艘核潜艇,一般潜艇是撞不沉它的,除非对方潜艇排水量更大,而且相撞后自己没受损或受损小,能够航行回基地。这可能性很小;最后,“库尔斯克号”沉没当天,挪威媒体就报道称挪威国家地震台网测到两次爆炸振幅,这也足以证明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水下发生爆炸沉没而不是与北约潜艇相撞一说。
有关媒体说波波夫当时就是因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被解除北方舰队司令一职的,因此他所说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原因不是因为爆炸而是因为与北约潜艇相撞沉没的说法,多少是为自己承担的责任开脱这应该是对的。
作者:杨 军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