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3日讯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举行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座谈会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有首歌也唱道:“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 ”家庭与国家之间休戚与共。与国史相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史。为更好地展示、挖掘以及传承家风家史,弘扬家庭美德,即日起,本报特向广大读者征集家风家史故事,并开展家庭档案建档及展示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建立普通家庭档案库。为家庭传承、城市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留存宝贵资料。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同昌表示,中国的家风家训家史文化久远,早在六朝时就盛行了家庭史著。其中,古代著名家族的家训至今令人称道,如 《诫子书》、《范氏家训》、《颜氏家训》等,一些家训也成为当代人们口口相传的格言警句,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业精于勤荒于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
中华民族的家风家训自古以来都是向上向善的,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每个家庭又生发出各自特有的精神品质,支撑着家庭的发展,“总结家风家训、传承家史,很有必要。这对于认识人生、教育后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学习就近求变,还应该从家庭开始,尤其是孩子,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最先接触的也是家庭。良好的家风教育,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奠基石。 ”刘同昌说道,“家庭档案从微观层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处世之道,这就是家风、家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底蕴。普通人的故事,恰恰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您可以将您的家风家训家史写下来,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故事素材,本报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有留存家史愿望,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整理资料的家庭,提供一个记录人生经历,展示家庭发展变迁的平台,更好地帮助大家留存家史、传递后代。希望更多的家庭成员能在赓续血脉的同时,传承家庭奋斗史,反映城市发展史。投稿邮箱shangmeiyu8698@163.com;咨询电话:(0532)66610000。(观海新闻/老年生活报记者 尚美玉)
责任编辑:尚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