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8日讯 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青岛市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眼下,以农业“新六产”深度融合发展为代表的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全面打响。为量化反映青岛市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状况,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攻势,市统计局今年建立了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于近期公布了对2019年全市“新六产”融合发展的统计监测与评价情况。
监测结果显示,青岛市农业“新六产”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一。以综合指数法测算,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市农业“新六产”发展综合提高13.4%。分领域看,要素融合方面提升幅度最大,达到28.0%;其次是主体建设方面,提升13.6%;第三是发展规模方面,提升6.6%;质效提升方面提升了5.4%。以功效系数法测算,2019年全市农业“新六产”发展综合得分77.2分。从各分领域看,质效提升方面得分最高,达到79.8分;其次是主体建设方面79.4分;第三是要素融合方面76.7分;发展规模方面得分为72.8分。从各区市看,黄岛区以82.7分遥遥领先;平度市和崂山区得分在77分以上,处于第二梯队;胶州市、即墨区、莱西市和城阳区得分在77分以下,处于第三梯队。
分析表明,青岛市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主体建设基础扎实,发展规模扩张较快,要素融合不断加深,质效提升明显,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雏形初现。
要素融合发展同比提升28%
青岛市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从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等要素方面加大对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支持力度,农业“新六产”要素融合发展出现逆转并呈较快发展之势。
2019年要素融合发展方面一改2018年下降趋势,综合指数比2018年提升28.0%,是发展最快的方面。7个指标全线提高。其中,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14.5万人,增加2.4万人;涉农贷款为2585.8亿元,增长5.4%。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9.5%,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4.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2.0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0.6个百分点,土地流转和托管面积达到254.6万亩。从各区市综合得分看,全市平均得分76.7分,除了莱西市和城阳区外,其他区市得分均在75分以上。各类要素融合呈现可喜的局面,为农业“新六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要素支撑。
市场主体建设同比增长13.6%
去年,青岛市农业“新六产”市场主体较快增长。为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青岛市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乡村经营主体建设呈繁荣发展之势。
2019年主体建设方面综合指数为113.6%,比2018年提升了13.6%。2019年青岛市新建现代农业园区135个,创建国家特色农业优势区1个、国家产业强镇2个。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700家,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88.1%。全市出资总额1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数量8064家,新增747家。家庭农场数1.2万家,增加378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9家,比2018年增加57家;农业龙头企业313家,增加24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数量816个,增加61个。农业“新六产”主体建设的快速增长,为打好乡村产业振兴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展规模同比提升6.6%
以往靠分散式、粗放式、单一式的扩大规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已处于瓶颈期,农业“新六产”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监测显示,农业“新六产”发展规模扩张动能略显不足。与2018年相比,发展规模方面提升了6.6%,7个监测指标中5升2降。其中5个上升的指标分别是,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6.3%,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6.0%,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2.3,提升0.2;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占所有农户的比重为0.2%,提高0.06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总额407.4亿元,增长5.2%。2个下降的指标分别是,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成交额352.7亿元,下降0.2%;乡村旅游消费总额146.2亿元,下降18.4%。
质效提升同比提高5.4%
农业“新六产”提质增效趋势放缓,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步入爬坡期。与2018年相比,质效提升方面仅提高了5.4%,提升幅度比2018年减少了2.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良种应用综合指数为96.0%,比2018年提高2.1个百分点;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数量29个,增加7个;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指数96.1%,提高5.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1,下降0.0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2.5%,提高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1%,提高0.4个百分点。农产品“三品一标”数量是唯一下降的指标,减少了191个。
问题&对策
见招拆招 促进“新六产”协调发展
2019年,青岛市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制度、技术、服务、生产方式等动力创新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以满足市场需求导向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开创了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日渐提高的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新局面。然而当前青岛市农业“新六产”发展尚处提升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此次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监测,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逐一分析,并给出了发展建议。
外招内育 培育“龙头”经营主体
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主要载体。监测发现,青岛市经营主体发展规模普遍较小,对“新六产”融合发展带动能力欠缺。2019年,青岛市土地流转规模小、增长较慢,制约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户均营业收入2.1亿元,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少0.5亿元;畜牧养殖规模户中,生猪和家禽存栏在在500头和10万只及以上的户分别仅占4.5%和3.1%。
针对这一问题,分析报告给出的建议是:外招内育,积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供服务水平,完善乡村营商环境,做到能引进,能留住,能发展;二是在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过程中,从项目投入到见效期间,在税收、信贷、建设用地点式供给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政策倾斜。三是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以龙头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建立行业协会,来应对市场的变化,掌握市场的主动,增强竞争力;四是重点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中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大型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互惠互利 发展利益攸关体
经营主体联结紧密度不够,影响农业“新六产”深度融合。监测发现,“企业(合作社)+农户”是当前青岛市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企业和农户之间因利益联结紧密度较低,只是简单的合同关系,按需所取,企业的生产效益或农户的切身利益双方互不相干,也互不关心,形不成企农利益攸关体,这一情况极易导致企农之间建立不起完全的依赖度和信任度。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单方面取消或变更所做承诺,农民很受伤;一些农户在种养过程中不按企业要求从事农业生产,有的甚至看到市场价格高于企业合同价,将种养的产品擅自出售等,企业很无奈,企农之间的合作很难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农业“新六产”深度融合发展。
对此,分析报告给出的建议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在推进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兼顾各方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一是引导和鼓励农业“新六产”融合各方建立包括产品生产、技术指导、资金利用、利益分享、责任共负的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攸关体;二是应按照“绿色、生态、有机”要求,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带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形成“经营主体+基地+农户”产业聚集区;三是创新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风险担保机制,建立诚信机制,增强各参与方的信心。
精准施策 探索特色发展模式
产业链延伸增值不充分,降低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成效。监测发现,农业“新六产”发展,全环节提升是基础,全链条增值是关键,全产业融合是目标。产业链不够长,延伸增值不足依旧是青岛市产业融合发展的短板。如:大部分农业合作社,只停留在种植、收购、销售等层面上,许多加工企业,多为进行简单的收购、清洗、分装、销售等环节,而没有创新或深加工业务来增值升值。此外,产业基础薄弱,也制约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如城乡差距扩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等,乡村对各类要素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相对滞后,满足不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的需要,跟不上农业新旧动态转换的快节奏,制约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农业“新六产”发展中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竞争力弱、劳动力短缺、品牌效益低、投资风险大等,困扰着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
对此,分析报告给出的建议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聚焦聚力农业“新六产”多样性、区域性特征,鼓励各地区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精准施策,突破瓶颈,补足短板,培育特色优势、打造主导模式明确、发展重点突出、整体深度融合的乡村产业融合体系,促进区域内农业“新六产”全面协调发展。 (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兰星)
责任编辑: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