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 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到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参观调研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1日讯 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能够直观了解上海这个超大城市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流程,进一步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日前,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浦东四组、浦西四组与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水务院,赴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组织开展了以“垃圾去哪儿了”为主题的联合党建活动。

老港基地是亚洲最大的垃圾处置场,肩负了上海全市80%垃圾处理任务。在这里,工作人员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前端市民分类做好了,后面运输会不会混到一起?即使运输分开了,到了垃圾处理厂,会不会又变成“大杂烩”?经过考察调研,专业实训干部认真学习了上海垃圾分类中端运输和末端处理,是如何实现“闭环式”管理。

在老港基地内的运输河道,一排排的集装箱层层堆叠,形成一道独特的“垃圾箱墙”。这些集装箱专箱专用、分类运输,不同的垃圾采用不同的箱体,每个可容纳12吨左右的生活垃圾。每天有约3000吨至3500吨的生活垃圾,经过黄浦江、大治河被转运到末端的老港基地处理。到了老港基地码头,运输车又将已经分类好的集装箱,经过分拣、压缩、除臭等处理环节,分别运往不用的垃圾处理厂房。而这,仅是上海每天产生的2万吨生活垃圾的一部分。整个过程,不仅需要细致管理,而且全部在中控室大数据平台能实时监测,蕴含着大量技术创新攻关。

现场,专业实训干部还参观了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实地了解上海垃圾分类现状、生态化的分类处理模式和垃圾回收应用案例等内容,并学习了固废垃圾消解周期、日本垃圾回收措施等知识。

垃圾末端处置方式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前端分类的标准和效果,前端分类的标准和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末端处置的效率。专业实训干部了解到,上海垃圾分类整个过程的智能化,还体现在“全链条”精细。如有的小区居民楼门禁卡和垃圾箱房“绑定”,居民投放垃圾需要刷门禁卡,投放完毕,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会自动登记垃圾箱房的刷卡人员、开门时间、刷卡次数和绿色账户积分。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答题”。通过考察调研,专业实训干部表示,将借鉴上海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大力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让科技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水平上尽快破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文/图)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