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孩子乖,你家孩子皮,或许这是天生的……当妈多年后,我才真正接纳了孩子

前几天,在小区里和妈妈们一起聊天,有个妈妈说:“我家孩子每天上窜下跳,跟个小猴子一样,他怎么精力这么旺盛呢,我都快受不了了。你看看人家孩子,这么懂事、稳重,能安安静静的。”

这时,又有个妈妈说:“我们家妞妞太内向了,不会主动去交朋友,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啊?”

其实听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了两种孩子:

一种是好动得像个小猴,

一种是安静得像个小猫。

你可能会想,要是他们能中和一下就好了。但是,是什么让孩子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还是成长环境不一样?都有可能。

但其实,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孩子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个性特点。

孩子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心理学家称之为“天生气质”。比如,刚出生的婴儿,有的哭闹好动,有的安静平稳,其实,一出生孩子带有自己的天生气质。

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提出了儿童气质的九个维度,包括活动水平、节律性、主动或退缩、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情绪质量、分心程度、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并把它们划分为三种气质类型:易教养型、困难型和缓慢发动型。

易教养型的孩子

他们更能够适应环境,有更多的愉悦、友善等正向情绪,愿意接近新事物。父母在养育这类孩子的时候,会感到比较轻松愉悦。

困难型的孩子

他们从小就比较难带,让照顾他的人很费心。他们活动量高,作息不规律,适应环境比较慢,情绪反应强度大,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缓慢发动型孩子

他们对新鲜人事物的反应是退缩回避,总是慢吞吞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环境,他们的情绪反应强度也相当微弱,活动量和持久性也不高。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被忽视。

这些气质特点,很大部分是遗传而来,同时也有些受母亲怀孕和生产过程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父母,我们在学习如何养育孩子之前,要先停下脚步去了解孩子,然后才能选择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发展。

01

没有一种养育方式适合所有孩子

在小区里经常跟孩子一起玩的有一对双胞胎男孩,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不同。

双胞胎弟弟的玩具被一个小朋友抢走了,这时他特别生气,非要夺回来不可,甚至跳起来要去拿回来,差点就打起来了。

而过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哥哥身上,哥哥的玩具也被抢走了,但哥哥却用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法。

他没有自己去夺回,而是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你为什么拿我的东西,为什么要拿呢?”

在平时玩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虽然是双胞胎,是同一对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中长大,拥有着同样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但两个人的个性差异都很大。更何况是不同父母、不同家庭的孩子呢?

因此,我们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本身就是没有可比性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别的孩子。

而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养育方式。

《教养的迷思》作者哈里斯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她带着狗在院子里散步,一个妈妈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孩和一个七岁的男孩从街边走过。虽然狗没有到街上去,但还是冲向人行道边,对他们大声狂吠。

这时,两个孩子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尽管狗的态度不友好,但女孩仍然向狗跑过来,问:“我可以摸摸它吗?”妈妈说:“不!我想这只狗不愿意让你摸它。”

与此同时,那个七岁的男孩跑到街对面,惊慌失措地朝这边张望,不敢向前一步。他妈妈说:“来吧!马克,这只狗不会咬你的。”过了一分钟,马克才鼓足勇气来到妈妈身边,虽然妈妈很同情马克,但还是极力掩饰着不耐烦。

可见,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指出,教养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影响,而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互动,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做的事情。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孩子本身所拥有的特点。

我国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他认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对于父母养育孩子,同样如此啊。

02

孩子的气质没有好坏,就看你怎么对待

我们要知道,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气质类型,都没有好坏之分。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气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是否能和谐匹配。

如果孩子的气质和他所处的外在环境经常冲突的话,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

例如,一个个性文静、喜欢艺术的妈妈,她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美感,于是常常带着孩子去听音乐会、参观美术馆。

可是,如果她的孩子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美术馆就会经常跑来跑去,听音乐会也不专心。这个孩子就会经常被批评,而如果长期这样,孩子就很有可能变得不自信、有挫败感。

而如果换做是一个喜欢运动的妈妈,经常带着孩子去跑步、骑车,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培养出更多的自信和乐观。

可见,孩子身边重要的人的气质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才是左右孩子是否心理健康的关键。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理解,认为孩子在故意作对,其实是我们不了解孩子。

当我们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后,就懂得,原来这不是孩子不好,也不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好,而是我们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

当然,这并不是说后天环境不重要,有关大脑可塑性研究发现,有系统的训练,可以对大脑进行某种程度的塑形。

所以,除了气质,生活经验也对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父母也要了解自己,看看自己的气质跟孩子是否匹配,还是存在着冲突,才能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相处更合适。

03

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父母什么时候最不容易接纳孩子?

一种就是当自己的气质跟孩子的气质有冲突时,比如孩子活泼好动、精力旺盛,而父母是喜欢安静的类型,那么父母就很容易感到筋疲力尽,便会觉得孩子为什么会这么闹,难以接受。

这时我们就需要调整自己的期待,或者找其他家人帮忙,让自己可以有时间恢复能量。

还有一种情况便是,虽然父母跟孩子的某种特质一致,但父母可能没有接纳自己的那部分,便也很难接纳孩子跟自己一样。

我在生活中就遇到过这个困惑,也给了我很多反思。

记得有一次,我们刚搬到这个新的小区不久,有一个阿姨在发气球,很多小朋友都主动跑过去想要气球,只有小凯在一旁犹豫着,能看出他也很想要,但却不敢开口说:"阿姨,我也想要一个气球。"

我看在眼里,纠结在心里。我没有去帮他,其实那时我的心里是有点生气的,心想:想要就自己去说!

而在事情过后的反思中,我却发现,这句“想要就自己去说“究竟是对谁说的啊,明明这是对我自己说的话。

孩子的退缩和犹豫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不够主动,而我并不接纳自己的这个部分,便觉得孩子这样也很不好。

而当我接纳自己不用事事主动,这就是真实的我,这样的我也很好时,对孩子的行为也更加理解了,由于刚来到一个新环境,他需要适应,需要观察,而不是“鲁莽地“去争去抢。

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看见自己,而只有父母接纳自己,才能够接纳孩子,尤其是当这个孩子很像你时。

台湾心理师张黛眉说:父母要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这样才能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最原本的样子。

当然,接纳孩子并不是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比如孩子打人、不学习。

林文采博士指出,真正的接纳是去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接纳孩子本身的特质。

同时,接纳孩子也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去做,更不意味着不去改变,而是当我们接纳了之后,便会放下内心的负担,去好好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

你家的孩子是什么性格?做为父母,你接纳了孩子独特的个性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