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8日讯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作为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青岛紧紧围绕外贸企业关切,深入开展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动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努力用政府部门的“服务指数”换来企业的“幸福指数”“发展指数”。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青岛市荣获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跨境贸易指标标杆城市,这是继2020年底荣获“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第2名之后取得的又一佳绩。7月2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有关工作情况。
改革创新推动通关效能持续提升
通关效能的高低关乎企业获得感,是通关便利化改革的关键之一。截至2021年6月,青岛关区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39.8小时和2.19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58.7%和89.79%。
深化通关模式改革,海关系统稳步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全面推广“两段准入”信息化监管,实施后前湾港进口铁矿靠泊至通关放行时间缩短至1.4天、下降74%。“先期机检+智能审图”实战化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大幅拓展海关“无感”检查覆盖面,2020年实施先期机检23.6万集装箱,占进口箱载货物比例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列全国海运口岸首位。
港口部门加强协同,持续推进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2021年上半年“船边直提”1803标箱、同比增长10.1%;“抵港直装”8062标箱、同比增长32.6%。
海事、港口、引航部门创新船舶靠离泊模式,上半年完成集装箱班轮“套泊热接”218组,保障低能见度船舶靠离泊375艘次,累计服务868艘次,平均每艘次待泊时间同比降低48%,航道每小时集装箱通过量达到2700标箱,实现了船舶通航效率与集装箱装卸效率的高效匹配。
青岛海关在全国首建启用原产地证书虚拟审签中心,审签时长由半个工作日缩短至1小时以内;推广第三方采信制度,增加进口汽车检验结果第三方采信机构,对587批、2878万美元进口汽车零部件采信认证结果,压缩通关时长7天以上。
黄岛边检站充分运用港口系统核查签发记录,全面实施边检行政许可“一地办证、区域通用”,平均节省查验时间约2小时;实行国际航行船舶网上预报预检、行政许可网上办理,上半年线上签发上下外国船舶许可23160份、占比99.4%,线上签发船舶搭靠许可4582份、占比100%。
青岛海事局推进“一网通办”平台 21 项政务服务事项上线应用,所有海事政务办理事项实现“零跑腿”或“只跑一次”办理,年均办理海事政务8万余件,核发各类船员证书近4万份。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面兑现“四项承诺、八项保障”服务标准和精品航线直靠率、准班率“双百”承诺,连续六年获得马士基全球集装箱码头泊位效率排名第一;积极应对国际航运运力紧张形势,联合船公司及代理成功打造中国北方首条件杂货美西航线,着力解决一箱难求、一舱难求的实际困难。
口岸规范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青岛依托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发运行了企业自主更新收费公示系统,实施口岸服务收费动态管理,217家口岸骨干企业登陆平台更新收费标准,其余口岸经营单位均在窗口进行了收费公示,切实做到清单外一律不得收费。同时,依托“单一窗口”开发启用了口岸经营单位服务评价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进出口环节服务水平。
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口岸收费政策短信推送机制,及时将国家和省、市有关口岸收费政策、要求推送口岸服务企业和外贸企业,实现100%全覆盖;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上半年出动执法人员72次,检查规范口岸经营服务企业32家,对口岸收费行为保持常态化巡查。
边检系统推出24小时服务承诺,建立警企“点对点”联络机制,7×24小时办理国际航行船舶预检、入出境手续、上下外轮许可等业务,全面推行国际航行船舶入出境手续“一次办妥”,减少船舶在港停留时间。
海事部门进一步减免船舶申报材料,推行事中事后核查,实行集约登轮检查,每年约为1.8万艘次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口岸极简化审批,进出口岸效率提升60%以上。
山东港口青岛港对下属各码头公司、拖轮、外理、堆场的作业环节进行了全面自查,进出口业务流程、服务承诺和投诉监督电话在显著位置通过展示牌、滚动屏的形式进行公开,集装箱业务在公司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强化事中事后服务,向全国公布了“1010-0532青港热线”服务品牌,率先建成一号通用的非集中式客服体系,实现山东港口青岛港78个服务岗位的串联,形成覆盖全港、互联互通的“一号响应”格局。
持续推动“智慧口岸”建设
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功能持续拓展,进口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提货单电子化应用率达到92%,出口集装箱装箱单、设备交接单电子化系统加快研发,平台功能逐步向进出口全过程拓展。
区(自贸片区)、关(黄岛海关)、港(山东港口青岛港)携手创新,依托港口“云港通”建成口岸智慧查验平台,实现了口岸监管资源和码头生产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具备查验流程线上办理、智能确认预约顺序等五大功能,企业可通过手机App、PC端随时查询跟踪物流状态,最大限度减少查验对企业物流调运的影响,提高查验效率30%以上。
推广港口作业新技术、新应用,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正式运营;全球首创的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段投产运营,实现集装箱疏运从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质的飞跃。
“单一窗口”出口退税功能上线运行,外贸企业可享受出口业务的一站式线上服务,第一时间取得出口退税款。同时,紧紧围绕外贸企业的需求,与相关部门密切对接,加快推进海运费境内外汇划转、小微企业信保平台等功能建设,推动“单一窗口”向相关物流商务服务功能延伸。
口岸治理能力提升方面,青岛健全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成立了青岛市口岸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定期研究改进措施。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究提出青岛海运口岸通关便利化指数评价办法,建立定期评价机制,促进口岸营商环境建设的科学化、规范性。
深化“诚信口岸”建设,组织行业协会和口岸经营企业召开诚信建设专题会,宣传介绍口岸信用信息管理政策,倡导口岸经营单位自觉遵守行业自律规范和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口岸领域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优化协同联动机制,深入开展“进基层、惠企业、促发展”服务活动,精准了解企业政策需求、业务诉求,组织走访和企业座谈30余家,征集问题、诉求40余项,并督导各有关单位加快问题化解转化,着力提升广大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责任编辑: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