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快评 | “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最近,“双减”政策出台引发全民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从严治理教培机构,是这一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长期以来,教培机构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贩卖焦虑,加重中小学生负担基础之上的。“双减”政策是合乎民意的,有利于国民长期福祉。此次政策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其整治力度空前,掐住了教培机构资本化运作的“命门”。对于公众而言,这是改变教育“内卷”的关键一步。

进行“供给侧”改革,也要对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祭出雷霆手段。7月27日,根据家长及媒体提供的线索,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突袭,在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查处。有的地方,个别教师有偿补课很出名,甚至有“四大名补”之称,课上教学有保留,课外收费讲要点,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诸多禁令,但个别教师就是舍不得补课费这块“肥肉”。对此,必须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打击力度。相关部门不能总是靠举报,假如补课变成“一对一”,又怎么办呢?此前长沙规定,教师两次违规补课即取消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呼和浩特两名教师违规补课被解聘、撤销教师资格证。如此铁腕,多多益善。教育部显然注意到这一问题,继“双减”政策后,教育部7月28日再度出手,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等专项整治,通过在“供给侧”上动刀,切除毒瘤,为家长减负。

“双减”政策落地,还应重视“需求侧”改革。“双减”政策思路是,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等,最大程度满足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而非流向教培机构。这就是从“需求侧”着眼。不可否认,过去的“三点半放学”,确实加剧了教培机构生长。如今强调学校托底,也是一种纠偏。也必须承认,中国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学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尽职尽责,改变思路,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家长也需要转变思维,担负起教育责任来。有人担心,假如没法把孩子送去教培机构,那不是要“拼家长”了吗?应该说,在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家长不会特别累,让家长代批作业等是明确禁止的。但同时,一个常识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未必能对孩子进行高水平的学科辅导,却可以给孩子好的家教、家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拼命送孩子去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当然,对孩子的期许应该合理,不要盲目攀比,这同样是“需求侧”改革,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一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评论员  王学义)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