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鹏城来·体悟手记⑬ | 来了就做志愿者!深圳遍地都是“红马甲”

深圳,可能是我见过穿“红马甲”的人最多的城市。街头巷尾、站点景区,经常会看到一抹亮眼的“红”,面带微笑服务着每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们的名字就印在自己的马甲上,又映在每个人的眼中,那就是——志愿者。

深圳在一些人流密集的街区设有固定捐血站,门口通常会支起凉棚,用于献血人员登记、填报个人身体情况。中心书城的血站外、凉棚下,这一方的阴凉就是志愿者们服务的区域。“来献血吗?”看到有人驻足,一位头发已经花白的志愿者立即微笑着起身询问。路人笑着摆了摆手,这位和善的老者又笑着说:“是不是间隔时间不够?献血也不能太频繁啊。”当有人来献血,“扎针前”的准备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协助完成的,填报完个人信息,志愿者就把献血人送进捐血站,热情地送上牛奶和饼干,嘱咐“先吃点”。

捐血志愿者指导来献血的青岛赴深实训队员填写信息。

攀谈中了解到,这位阿姨已经60多岁,退休后就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数年来始终坚持参加志愿服务。“你参加志愿者了没有?服务内容和地点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去网站报一下名就可以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嘛!”阿姨听说我对志愿工作感兴趣,立马开始了热情的推介。我也确实有体验一把在深圳当志愿者的冲动,可惜数天前我在队友的提议下已经提交了参与志愿服务申请,但或许是在深圳停留时间较短的缘故,最终“审核未通过”。

凉棚下就是捐血志愿者服务的区域。

回想起来,最初注意到深圳志愿者,是6月份深圳出现疫情期间。突发事件来临时,志愿者队伍快速有序的组织和行动能力令我颇感惊讶。当时,外地来深人员也要和市民一样就近参加全员核酸检测,我们住宿的公寓旁就有一个检测点。检测开始之前,“红马甲”早早就到了检测点,支起了排队的围栏。检测开始后,从维持秩序到组织签到,志愿者们更是提供了“全环节一条龙服务”。

往后的这些日子,与志愿者见面的次数可真不少,在市民中心,他们指引前来办事的人操作电脑;在中英街入口,他们为游客预约入场提供咨询;在大芬博物馆,他们维持观赏秩序……

大芬志愿服务站的电子屏,滚动着“来了就做志愿者”字样。

值得一提的是,大芬博物馆里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大多显得稚嫩。“我今年升高中,听说高中学校有志愿服务的时长要求,正好趁这个假期提前来体验一下。”原来,到了高中,学校就会对志愿服务有时长要求,有的要求总服务时长不低于40个小时,有的则是60个小时。虽然长短不一,但学生们表示“各个学校都有”。可给我指路的少年初中刚刚毕业,他的志愿服务是不算时长的。“没做过志愿者不就落后了吗?”交流的时候,这个少年有些羞涩,目光一接触就快速挪开,仿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但总是一开口就带着微笑,又似乎特别想给别人送去温暖。

开展志愿服务,深圳是先驱者。1990年,由46名志愿者组成的深圳市义工联注册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成了这里最温暖的口号。30年长路,深圳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注册志愿者208万人、总服务时长81659030小时的志愿者之城。

市民中心里的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帮助。

做得好不好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志愿者之城”也不是单纯地靠人数和时长来取胜。自2011年提出打造“志愿者之城”以来,深圳先后经历了提供基础社会服务路线的1.0版,向信息化支撑、专业化发展靠拢的2.0版,推动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的3.0版。如今,塑造城市文明、承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4.0版本正在推进建设中……

“红马甲”早已成了深圳人心中的骄傲,更难能可贵的是,“红马甲”已经成了下一代深圳人心中的向往。(青岛市第六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 赵哲龙)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