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改革、激发活力、做优服务!凝聚起建功青岛的强大工人力量

青岛日报2020年9月10日1版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力争培育各级工匠500名;围绕50个全市重点工程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改造升级工人文化宫,打造职工文化新客厅

凝聚起建功青岛的强大工人力量

8月31日晚,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个勇于攻坚克难、矢志科技报国的技术工人团队,为闪耀岛城的璀璨工匠群星新添了一份光彩。

打造“工匠之城”,助力青岛打造中国北方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地,推动胶东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需要凝聚全市产业工人的力量,以队伍建设改革为突破点,通过平台赋能,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丰富区域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当下,在青岛市总工会的动员和号召下,各级工会组织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燃烧激情,大干百天,奋勇争先”活动,全市工人队伍正拧成“一股绳”,为青岛市建设活力之城、和谐之城、时尚之城释放激情和力量。

试点改革,打造产业工人人才梯队

近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郭锐、周勇双双获聘高级工程师,成为中车青岛四方公司技师与工程师“双师制”改革的首批获聘者。

“为更好地打造产业工人人才梯队,公司推出‘双师制’,同时为做出特殊贡献的技能人员设立‘杰出技能奖’,每年度从技术开发费中划拨300万元作为技能人员改善创新专项资金,鼓励有科技创新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这让我们更受尊重,也更有拼搏劲头。”在生产车间,郭锐告诉记者。

为打造“工匠之城”,青岛市建立运行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以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和平台思维,不断推进产改工作流程再造,并在区(市)、功能区、企业确定66个单位进行全面或项目试点,从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打通职工职业发展通道、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全市各部门、各区市(功能区)、企业积极响应,在全面试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中车青岛四方,以郭锐领衔的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攻关课题获奖492项,先进操作法获奖4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6项,解决技术难题650余项,累计创造效益6000多万元,并培养出宁允展、刘建树等工匠人才梯队;青岛港职工苦练绝活传承振超效率,“连钢创新团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双星集团结合所有制改革建立职工中长期激励机制,国风药业打造雁式团队,实现转岗打通、薪酬打通……

这些鲜活的产改实践,为青岛市打造工匠之城和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奠定了坚实的高技能人才基础。目前青岛市选树“青岛工匠”40名、“青岛大工匠”10名,郭磊、管延安被评为“齐鲁大工匠”,新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20家、总数达到155家。“青岛将持续深入实施‘青岛工匠’建设工程,探索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青岛工匠学院’,研究探索青岛工匠之城评价体系,命名一批青岛(大)工匠,力争培育各级工匠500名。”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彭建国表示。

激发活力,打造产业工人建功舞台

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搭建起产业工人的人才梯队,同样要给产业工人们燃烧激情、建功青岛的竞技场和舞台。

7月23日,市总工会以“共商共建·携手筑梦”为主题的2020年度青岛工会集体协商竞赛初赛火热开场。14支代表队、56名选手围绕工资涨幅、女职工劳动保护、裁员降薪等与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模拟协商。赛事考查的不仅是选手们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掌握、协商技巧的运用,更是对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的综合能力的检验。“参赛不仅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更是对我们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当然,我们更希望将这些学习到的专业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集体协商在职工权益维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青岛的和谐发展。”参赛选手表示。

围绕全市发起的15个攻势和建设中国北方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地的目标,青岛市总工会积极组织重点工程、创新创业、行业技能等领域的劳动竞赛,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力量和智慧,燃烧激情、建功青岛。

目前,在机场地铁港口、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院士港、金融财富中心建设等50个全市重点工程,市总工会积极组织开展劳动竞赛项目,同时,围绕技术革新、难点攻关、发明创造等,组织全市50多万人次参与创新创业劳动竞赛,并在上合示范区、青岛港、银行税务系统等开展了30项区域性行业性竞赛。

围绕“15个攻势”,市总工会主动联合发改、人社等十余个部门,发起市级“十强”产业、重点工程创先争优劳动竞赛,其中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总投资额共计456.4亿元,各级工会共筹集1200余万元用于奖励和保障劳动竞赛。同时,结合创新创业培训、劳模工匠评选等内容,不断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延伸,努力为青岛打造“工匠之城”、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谈项目比签约、签约项目比开工、在建项目比进度、完工项目比达产,产业工人的建功热情成为助力全市“双招双引”取得新突破的内生动力源,为加快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做优服务,打造崭新“职工文化客厅”

9月6日一大早,位于四流南路的青岛市劳动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和老朋友们相约在这里跳广场舞、观看文化宫文艺演出,已经成为市北市民李秀敏每周日程表上的固定计划。“场地好、活动多,还有工会志愿者们在这里定期开展便民服务,有趣又有益,这里已经成为我和老朋友们的‘根据地’。”李秀敏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距离劳动广场一路之隔的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职工赋能中心,西海岸新区“工匠”马春华正聚精会神上课。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所产生的单位劳动关系、家庭关系问题,如何及时合理调适?在专业授课老师的讲解中,处理技巧和方法逐渐明晰,也让马春华越来越喜欢工人文化宫这个“大本营”。

为更好地丰富职工文化、提升工人职业技能,青岛市总工会投入2亿余元、历时3年重新改造市工人文化宫矩阵,智能化设备、一体化培训、一站式服务……目前,1个市级和6个区市级工人文化宫正“焕发新颜”,培训教室天天有活动,劳动广场周周有演出,工人文化宫正活跃成为助力职工建功立业、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的崭新“职工文化客厅”。

“为打破文化宫场馆陈旧、设施老化、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市总工会立下军令状,突破一个又一个涉及土地、资产、编制等历史遗留难题的山头,攻坚克难,成功完成文化宫提升改造。”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造后的文化宫进一步拓展文体活动、素质提升、关爱服务、精神提升“四大阵地”,并在功能上实现了服务升级。“新投入使用的文化宫,更加强调公共化、智慧化、专业化,将工人文化宫纳入政府公共文化事业总体规划,落实了公共文化保障政策,同时投入360万元完成全市工人文化宫与全市150万职工实名认证的‘齐鲁工惠’APP联动,实现职工服务的全时、全息。”彭建国表示,市总工会还充分运用专业化、市场化思维,试点引进文化服务企业,探索宫企联合、宫校联合,打造专业化运营增强服务实效的创新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