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看青岛如何补短板放大招!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1日讯  作为中国北方“第三城”,一提到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却总是摆脱不了“民营经济不行”的刻板印象。这里面固然有青岛国有企业发展强势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也不得不承认有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现实。好在,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得到改善。

近年来,青岛对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码,坚持以顶格的态度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活力,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9月9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主持召开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视频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跨越。

一、逆势上扬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纷纷按下暂停键,其中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收到的冲击尤为强烈。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背景下,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青岛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减负纾困举措和自身创新发展战略,民营经济稳步复苏,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发展的任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而对市场更加敏感的民间投资又是投资的关键所在,其代表的是企业家信心,具有导向性影响。今年1-7月,全市民间投资依然强劲,增长11.8%,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全市民间投资在建项目3246个,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2个百分点。这样的投资结构或将决定着未来5年甚至10年青岛的经济结构。

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稳外贸具有重要意义。今年1-7月,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实现2178.1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1.36%,高于全市进出口增速8.63个百分点,占全市外贸总值比重63.72%,领跑全市各类外贸主体。

注册资本是一个在平时各种统计工作中不太常见的指标,但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意愿。1-7月,全市新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5611.51亿元,占全市新增资本比重超过70%、达到72.73%,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成绩,是民营经济在不断做大做强的一个侧面写照。

在位居“六稳”“六保”首位的就业方面,民营经济表现同样亮眼。今年1-8月,全市民营经济继续发挥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新吸纳就业22.4万人,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占全市新增就业总量80.95%,就业支撑作用明显。

今年前7个月,全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19.92万户,同比增长10.53%;其中,新登记民营企业8.2万户,同比增长22.71%。分别占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总量和企业总量的99.34%、98.41%。

从一份榜单中也可以看出青岛民营经济的规模和质量都在稳步增长的态势。7月20日,山东省工商联等部门公示了“2020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青岛共有12家民营企业上榜,上榜数量较去年(8家)同比增加50%,12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843.24亿元,较上年增加248.89亿元,同比增长9.59%。而除了4家新入围的民营企业,另外8个“老面孔”的榜单排名较去年均有提升。

二、顶格支持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取得如此“逆势”的成绩,其背后是青岛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

疫情发生后,青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发布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报经营、稳发展的18条政策,并在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支持企业发展各项措施,持续构建“18+N”政策体系。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政策一经出台就引来纷纷点赞,广大企业家为之兴奋不已。

就在前不久,青岛再次率先在副省级城市中,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是全国首个同时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从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组织保障等五部分提出28项诚意满满的措施。

再往前看,其实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青岛一直十分重视。早在市级机构改革时,为了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市场活力,青岛就整合相关部门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职责,组建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加挂中小企业局牌子),主要负责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协调、发展促进、服务保障、“双招双引”、民营企业党建等职责,凝聚合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青岛也成为15个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自成立以后,这个局便十分活跃,除了各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还紧锣密鼓地组织了民营经济创意会、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青岛中小企业国际采购暨合作洽谈会、双湾行动之双湾产业与资本融合论坛、BP中国-启迪之星数字创新营、“市长杯”中小企业创新大赛、胶东经济圈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一体化发展联盟等一系列活动。

而将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作为15个攻势之一,也足以体现青岛对于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根据作战攻势2.0版确定的目标,2020年要保持民间投资持续高质量增长,力争达到20%左右;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民营企业5家;新登记民营企业8万户,争取10万户……其中有些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有些即将完成,也有一些尚需进一步努力。

为了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青岛市发布了推进民营企业创意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实行“顶格倾听”,让企业家写好“剧本”,政府当好“场务”,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多维度多场景助推民营企业家创意创新,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角。众多民营企业已经大胆提出了打造百亿、千亿产业集群的构想,进度最快的伟东集团项目已经落地。

8月12日,2020青岛市民营企业百强发布,从榜单来看,营收业绩、入围门槛、研发费用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去年,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营收总额也创历史新高,达5816.22亿元,比去年增长14.82%,百强民企营收的入围门槛也水涨船高,达到9.28亿元,比去年增长26.66%。

三、正视差距

即便如此,我们仍需擦亮眼睛,正视差距,唯有这般才能真正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甚至与部分省内城市相比,我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

民营市场主体中企业占比不够大。一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达到162.8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57.75万户,占民营市场主体比重仅为35.5%。这个数字背后直观反映的是民营市场主体还存在较小、较散的问题,而由此带来的后果则可能是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我们学赶的深圳是206万户,占61.9%;广州是125万户,占53.73%;杭州是66万户,占比51.2%。差距显而易见。

龙头类民营企业数量不够多。前文提到的“2020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青岛民营企业表现与自己相比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全省仅能位列第3位,少于东营(17家)和潍坊(15家),这似乎与青岛在山东经济发展龙头地位不相适应。而从9月10日上午刚刚发布的另外一份榜单——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看,青岛依旧是5家民营企业上榜,均为去年老面孔,少于省内的东营(14家)、滨州(6家),与淄博(5家)持平。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入围全省百强的名单中,5家为建筑业,其余均分布在批发零售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业等领域。青岛的民企百强榜单亦是如此,多数为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纺织服装业等,其中,前20强中仅建筑类企业就有8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落后产业,传统产业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恰恰是因为其具备了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性。但是在新技术、新模式的冲击下,我们需要的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更大的附加值。

此外,如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够足,环境尚不够优化等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四、迎头赶上

想要把疫情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必须主动求变,努力于危机中育新机、开新局,把握大势、精准施策。具体工作中仍需坚持好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问题在前文中已经明了,目标其实也已经很清晰。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作战方案2.0版对今年的目标任务有了明确的界定,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这也是青岛奋力争取的目标。但是这一切的工作最终都要靠结果来说话,聚焦目标任务,不断梳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才是硬道理。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必须更加积极融入新的发展格局,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到“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同时,青岛近年来叠加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优势突出。对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来说,这是最好的平台和机遇,要主动融入,在众多国家战略中谋求自身发展,用足用好战略中赋予的各种政策,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集聚,发展壮大。

疫情的冲击已经证明,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应对危机的最有效保障,青岛正在着力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民营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更好地融入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突出传统制造业加快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13条产业链,积极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尽管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但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国内看,尽管受疫情影响,各城市都毫不放松地抓紧外贸外资。民营企业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快融入开放发展的大势,不断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开放发展新优势。

在尽己之所能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少不了政府“拉一把”。在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精准支持、强化工作推进落实等方面,尚需狠下功夫、下狠功夫,不断开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新局面。(青报全媒体记者  薛华飞)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