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组数据告诉你 青岛工业元气满满

从曾经的 “上青天”,到如今的 “品牌之都”,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工业一直活跃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形成了带有鲜明“青岛制造”烙印的现代工业体系架构,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前段时间,青岛发布上半年GDP,数据显示,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青岛,或许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期待以“青岛制造”书写新的发展奇迹。为何青岛工业经济能够持续向好?以下几组数据或许能给出答案。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日前在青岛下线。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供图)

流水线用机器取代工人已成为青岛大部分制造企业单位标配。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代表了青岛船舶制造实力。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较去年同期提升17.5个百分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5和0.3个百分点。与 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5.1%,两年平均增长7.3%。

从16.4%的增长值足可以用产销两旺来形容青岛的工业生产。尽管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这一重要因素,但这两个数据也反映了青岛工业产能持续增强;另一方面,工业产品快速流转也显示了市场主体的高活跃度。

市场主体信心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二季度,规上工业企业接到的产品订货量高于或处于正常水平。

生产小家电的青岛某品牌电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订单情况比较乐观,外贸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份,但受制于原材料上涨、缺芯等不利因素,利润率比去年同比有所下降。

内销方面,随着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叠加国人文化自信逐步增强、部分国产品牌年轻化重塑发力,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同时,一些企业抓住战略机遇期,持续发力。比如,汉缆股份紧紧抓住了“双碳”目标需求大幅增长的契机,取得了一些项目等。

产销两旺的同时,企业利润的增长,显示了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分行业看,家电、海洋产业、化工、金属、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利润普遍较高。此外,青岛不少企业大举布局跨境电商渠道,通过自主掌握定价权,将更多的利润揽入怀中。

30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

2月26日,青岛迎来了第五家整车生产厂——总投资达230亿元的奇瑞汽车青岛基地。这是青岛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再次发力,更高远的目标是朝着万亿级迈进。 3月末,工信部传来好消息,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两大产业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扛起青岛实体经济的大旗非工业莫属。 4月,青岛正式启动“工赋青岛”行动;7月初,市委市政府又印发《关于加快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青岛制造”品牌培育和成长赋予了新的内涵。 7月17日,“青岛品牌日”亮相,青岛助推工业升级的战略举措再升级。

数据印证了青岛工业的奋进与努力——上半年,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同比实现增长,占85.7%。其中,15个行业增速超过规上工业平均水平,5个行业增速超过30%。全市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6%,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从产业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两年平均增长8.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两年平均增长3.4%。从产品产量看,金属集装箱增长94.2%,电子元件增长40.6%,传感器增长29.1%,智能电视增长22.5%。从企业经营状况看,前5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7.3亿元,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17.9%。

全市制造业贷款新增210亿元

青岛工业的运营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二季度企业资金周转调查显示,“资金充裕”的企业占9.3%,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基本正常”的企业占76.1%,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制造业贷款新增210亿元,同比多增5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新增122亿元。一系列数据表明,青岛工业正在加快复苏,并为城市竞争格局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1989年,青岛战略性提出创“青岛金花”产品行动,以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批国内知名品牌推动青岛成为闻名全国的 “品牌之都”。党的十八大以来,“品牌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品牌建设成为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时的青岛再次升级品牌战略,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作为品牌提升的加速器,以“政府引导、金花引领、新锐跟进”,“青岛金花”新族群正在不断壮大。

据统计,上半年,青岛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6.0%,拉动工业投资增长16.7个百分点,拉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7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为29.9%。通过科技、人才、信誉、组织、政策等全方位赋能,统筹运用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青岛制造”正在引领“品质青岛”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工业企业规模日趋壮大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青岛制造”异军突起,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群体快速壮大。 1978年,青岛拥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90户,到1997年发展到3751户,年均递增4.6%。 1998年,工业企业统计范围由乡及乡以上调整为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截至200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628户,比1998年增加4058户,年均增长13.8%。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起点标准从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到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4876户。

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企业规模日趋壮大。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青啤、颐中、凯联、黄海、青钢、一汽等大企业集团,构成了青岛工业的支柱。大企业集团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稳定促进作用,成为“青岛制造”的中流砥柱。

“青岛制造”是“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缩影。青岛的企业家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精心运作打造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些年,青岛工业的主导行业从传统的、高耗能的行业转向新兴、高端的装备制造业行业,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产业集聚助推青岛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目前,机械装备、食品、石化、家电、电子信息、服装等六条产业链产值已过千亿元。当下,青岛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

“青岛制造”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沉寂多时的青岛工业迎来标志性拐点,并在上半年跑出了强劲的发展“加速度”,成为青岛经济“期中考”的有力得分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