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户文明家庭风采|刘锋龙、刘卫红家庭:用一腔热血传递社会正能量

刘锋龙是城阳区河套街道胡庆社区居民。自2000年开始,他先后献全血8次共3000毫升,献血小板43单位,总献血量达20200毫升,荣获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献血救人,传递爱心;孝敬母亲,友善四邻;教子有方,乐于传承……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了文明家风,刘锋龙、刘卫红家庭也获得了“青岛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刘锋龙说:“人一辈子就几十年光景,多做点对大家有益的事,对人对己都是值得的。”

刘锋龙(右二)、刘卫红(左二)家庭

说起第一次献血,刘锋龙回忆,那是在2000年1月,当时他从电视上看到了一部宣传无偿献血的公益片后,萌生了无偿献血的念头。献血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第一次我是自己悄悄去献的,因为怕家人担心、阻拦。”刘锋龙坦言。有了第一次之后,一切就顺理成章。

起初受医疗条件限制,每次献血小板时,必须到市献血中心才能完成。当时刘锋龙没有车,都是坐公交车去,来回一趟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有一年冬天,他接到献血中心电话,A型血库存不足,第二天他冒着严寒,天还未亮就出门坐车,等一路颠簸到达献血中心,已近中午。他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马上配合医护人员做查血、量血压等献血前的检查,一切指标达到献血要求,他迅速来到献血房间,坐到了献血椅前。献2个单位血小板一般需要1个半小时左右,等献血结束后,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因雪路湿滑,公交车在途中因故障抛锚,他一等就是2个小时。等公交车到达上马站后,发往河套的末班车已经开走,刘锋龙没办法只能打车。天冷路滑,路上出租车也少,等他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就算困难再多,刘锋龙依然风雨无阻,无偿献血坚持了整整21年。“求个心安,既然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在金钱上帮助别人,就做点别的吧。”刘锋龙说。在他的感召下,家人也慢慢从不理解,变成坚定的无偿献血支持者。每次献血回来,妻子都会精心准备一桌好菜慰劳他。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刘青和儿子刘景超也加入到了无偿献血者的队伍,全家齐上阵,成为名副其实的“献血之家”。

刘锋龙的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只要有空,刘锋龙都会主动帮母亲做饭、整理家务,陪母亲聊天。2012年母亲病重住院,在手术后的二十几天里,老人无法吃饭,靠输液维持生命。这期间,刘锋龙每天24小时守护在母亲身边,擦身、洗头、洗脚、剪指甲……同病房的病友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这儿子,比闺女还细心呐!”

刘锋龙经常告诉孩子们要有爱心,点亮一盏灯把温暖送给别人。对待工作要有敬业精神,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两个孩子学业有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锋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传承雷锋精神,弘扬热血真情,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崇德向善的良好风貌。刘锋龙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继续进行无偿献血,把帮助他人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一如既往,无怨无悔!”(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