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青岛时刻:操盘手海信“赌”对了

评价一个城市的机场是否有友好,进出港交通不失为观察窗口。长期以来,作为商旅人士的杨亮,最头疼的还是下飞机后的排长队,从机场打车回家,出租车的等待时间甚至超过了路上的通行时间。

而一座新机场,让杨亮感受到了智慧带来的变化。在近期启用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杨亮发现,包括出租车排队时长等信息都在一块大屏幕上集中显示,通过智能指引,无论是打车排队还是乘坐其他交通工具,不仅便捷、省时,而且舒心、安全。

带给杨亮便捷的是被称为GTC(Ground Transportion Center)的综合交通中心,这是海信为新机场打造的智慧神器。作为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胶东机场GTC最大特色在于与高铁、地铁等结合建设,实现了航空、轨道、高铁等交通方式的零换乘,形成空陆一体的“全通型”综合交通枢纽,在智慧大脑的调控下,大大降低了通行时间,机场可1小时内连通青岛、1.5小时通达全省。胶东机场也由此成为国内首个陆侧综合交通一体化协同管理的智慧机场。

作为青岛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新国门”和“登机口”,胶东国际机场成为数字青岛建设的浓重一笔。而其背后的操盘手海信,在一个全新的赛道上,又一次赌赢了:打破几乎千篇一律的技术依赖,以场景为核心驱动智慧达成。历经20年之功,努力在另一个维度上的重塑智慧城市的海信,将智慧城市带入了青岛时刻。

海信操刀,新机场智慧“看得见”

“智慧机场”——这是青岛对转场后的胶东国际机场提出的清晰目标。在空侧,机场通过跑道、停机坪、飞机等与外界进行智慧沟通,而在陆侧,机场借助周边道路、各种交通方式与外界智慧沟通。相比相对封闭的空侧,关联度和辐射面更广的陆侧,其是否智慧,让乘客们的感受往往更为深刻。

通过一场创新实践,海信打开了智慧机场的更多可能性。

在胶东国际机场,旅客走出到达口,首先将会被一块交通换乘诱导屏“迎接”,屏幕上详细展示了打通了机场的24个信息系统,尤其是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涵盖出租车排队时长等20余种动态交通换乘信息的整合发布,对赶时间的旅客们来说,很容易就能找到最省时的交通方式。

和很多机场一样,过去青岛流亭机场的出租车调度也主要依赖人工。调度车辆时,固定一次调度20辆,停车场工作人员需要打印一张长纸条给头车司机,司机再把纸条给上客区的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一一核对车牌号,以规范驾驶员排队行为。但转场胶东国际机场后客流量增大,蓄车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上客区增大到原来的三倍。如果原始的调度方式不改变,将需要补充大量的人力,还会因为调度不准确产生“积车”“断流”问题。

基于这样的需求,海信提出租车智能化管理的设计。海信网科公司规划工程师史世莲说,这在行业内无可参考案例,项目组与机场建设指挥部、机场公共交通管理部反复论证,并且到实地反复验证流程规则,最终突破出租车精准调度技术,调度提效50%以上。此外,客流预测准确度达到95%以上;事件响应及处置效率50%以上;周边道路交通通行提效约20%……在海信智慧交通技术的支撑下,胶东国际机场成为国内首个陆侧综合交通一体化协同管理的智慧机场。

伴随着智慧机场“起飞”,青岛这个智慧之城获得了广泛好评,而智慧交通“落地”,也标志着海信操盘的青岛智慧城市建设渐入佳境。2020年,海信“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率先在青岛落地应用,海信提出,将青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慧新生活”城市样板。

用数字“搞活一座城”,海信将目标正一步步变成行动。包括城市云脑、智慧医疗等诸多应用场景,青岛都交给了海信操刀。以城市云脑为例,根据青岛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通报,今年上半年,青岛“城市云脑”已完成1.0版本建设,并投入运行,现已正式接入31个单位(含区市和部分企业)的73个业务系统、150余个二级应用场景,接入场景不断丰富。

技术误区:城市“智慧”存在感不强

在海信赋能之下,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不断刷出满满存在感的青岛,对当下陷入争议的智慧城市建设,无疑起到了“打样”作用。

经历了“7.20”特大暴雨侵袭,郑州进入城市重建阶段。复作为河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暴雨让智慧城市“宕机”,也引发了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反思。

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诞生。历经十余年发展,越火热,越盲从,智慧城市当下就进入了一个混沌时刻:一方面,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5G等技术层出不穷,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经历了至少十年发展但存在感普遍不强。作为城市里从业、居住的主体,总是在抱怨感觉不到城市“智慧”的存在。

问题出在哪?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一次公开论坛上发言时表示,如果我们混淆了城市建设的手段与目标,淡化了城市治理和民众需求,仅从虚构的顶层设计入手建构智慧城市注定是失败的,将成为“白智慧、空智慧、假智慧”。

在他看来,智慧城市让我们国家走了一个极大的弯路,任何一个新的科技的应用或者新概念的推广必须是能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智慧城市的概念所误导。因为,目前有的智慧城市概念被一些IT企业绑架了,成为其推销产品的一个渠道。另有一些部门建立了许多信息孤岛,相互之间不来往,把智慧城市系统割裂了。

作为深耕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海信网科公司总裁张四海深有同感。他表示,目前智慧城市落地的过程中,最大的误区在于智慧城市这几年主要是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而主导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也都是在行业中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企业,这些主导企业主要是卖服务器或者云平台,它们将智慧城市带偏了。 “作为一个智慧城市领域的后来者,海信从智慧交通起步,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与主导企业截然不同的路。”

另类海信,从另一个维度构建数字底座

多年之前,周厚健在一个公开场合如是解释海信智慧交通的入局之道:聚焦生活场景,解决生活痛点。一直以来,从家庭到社区再到城市,这也是海信打造智慧城市的逻辑出发点。

“颠覆智慧城市”——这是海信提出的口号。事实上,海信以生活场景为抓手,在技术设施之外的另一个维度上构建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

海信在“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云脑+海信云脑”双云脑架构,城市云脑面向城市治理和管理,打造城市运管平台、领导驾驶舱及市民综合服务平台等;海信云脑面向城市运营服务,通过智通城、信我家、海信爱家3个运营平台,实现城市中学校、医院等千业百态的连通,让智慧服务融入家庭、社区,为市民提供智能服务。

除了对城市管理者的AI交互,在海信的智慧新生活之城解决方案中,还描绘了多个充满AI技术与智慧的生活场景,涵盖品质家庭、友好社区与智慧城市三大领域。

从家庭到社区到城市的全业态打通,最终的目标是为市民服务。海信认为,更高阶的生活品质和更多元的生活状态,才能满足不断升级的市民对智慧生活的需求。这些市民需要的已不再仅是高科技的智能终端,而是需要一个智慧全场景的新生活,需要的是一个智慧全场景互联的新世界。

让技术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从海信的发展实践不难看出,海信颠覆的不仅是智慧城市,更是海信自己。

技术立企的海信,在智慧城市“拼技术”甚至“炒概念”时,显示出了“不唯技术”的鲜明特质。

这是海信的“另类”和“偏执”,也是更懂技术的海信对技术的重新解构:城市数字化转型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还需要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民生场景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释放技术红利。为此,海信坚持打破技术至上,切入生活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将智慧城市建设押注在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上。

张四海说:“我们重点是做应用,更多的是面向客户提供直接的价值。从我们的目标上来讲,我们是在基础设施上端帮着客户解决运维和应用的问题,客户的需求导向才是我们的关注点。”

他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为了智慧而智慧,它一定是坚持以人为本应用导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理念是一定是给客户解决问题的,满足它的应用需求,如果不能坚持这个根本理念,智慧城市就没有价值。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曾提到,纯粹从技术上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非常困难,如果从人的角度出发,围绕城市中不同主体工作、生活中的痛点构想,将需求细化、拆解、整合,再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效果会好很多。

也正是印证了吴志强院士的说法,海信智慧城市建设刷出满满的存在感,说明海信“赌”赢了。以海信智能交通为例,来自海信工程项目统计数据显示,应用海信智能交通系统后,城市交通通行率提高10%,停车次数、车行道路时间减少30%,尾气的排放污染减少20%。

让技术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海信因此在蛰伏中爆发。在智慧交通领域,海信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国内第一,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47个城市,2011-2020城市智能交通最终用户订单合计规模第一。

“我们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设计了160多个场景,把所有场景覆盖了,海信是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做,真正把问题研究透了,这样才能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张四海介绍。

在张四海看来,虽然在智慧城市上海信不迷信技术,但海信人骨子里都有着技术情结。看似矛盾,实则正是对技术的敬畏,海信从不将技术做噱头,而是通过产品化的方式让技术真正发挥价值。

张四海介绍,海信在智慧城市上的竞争力充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研发能力。在海信网科,大概有600多人的研发队伍,如此庞大的研发团队,这在行业里很少见的。这600多人的研发队伍分了五大版块20多个产品线,专门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海信在技术上的领先。

二是业务理解能力。海信对于智慧城市领域的各类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海信有50多年的家电产品基础,同时又有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经验,因此海信对智慧业务有着超越同行的深度理解能力。

三是全场景的融合能力。无论在城市端、社区端、家庭端,海信都有专门的团队跟进,在很多领域海信默不作声地做了很多年,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业务布局覆盖了智慧城市方方面面,全场景、跨领域的打通和融合能力,海信在行业内是名列前茅的。

核心操盘手掌舵城市智慧未来

作为青岛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新国门”和“登机口”,胶东国际机场在智慧交通上的“出圈”,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努力争先的青岛又增添了不少底气,同时也让行业内外对智慧城市的“海信方案”有了更多认知。

作为青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操盘手,海信正致力于让青岛站在城市的智慧前沿。

对青岛而言,能否在智慧城市上率先破局,既是应对新一轮城市能级竞争的必然之战,也是抓住机遇迎头赶超的关键一招。

青岛是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启动较早的城市之一。2021年3月,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显示,青岛位居全国第七。这其中,与青岛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多个方面深度合作的海信功不可没。

智慧决定城市未来。青岛主政者提出,要把数字青岛建设摆在青岛发展全局中去考虑,作为当务之急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智慧城市。

2021年初,青岛携手海信,政企协同开始实施海信5G+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区“头雁工程”,打造从火车站到青岛大学沿线的主示范区、新机场高速公路的车路协同示范区、位于城阳的公交无人驾驶示范区。

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带集成、以集成带产业、以产业带生态,海信将助力青岛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可以说,在寻求发展突破的关键时刻,青岛将决胜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战,交给了善打硬仗的实力选手海信。

在过去的历史上,青岛与海信有过无数次的精彩合作。这一次,海信与青岛又共同许下了彼此成全的未来之约。

“海信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担起青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重任,助力青岛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球前列,并通过技术链和产业链建设为青岛带来高技术产业集群。”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表示。

减少大堵车、更好打到车、看病少折腾、居家更温馨……智慧城市的星辰大海,藏在每一个城市细节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关怀与温暖,正是智慧城市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所在,而这,也是海信所信仰和追求的“智慧之道”。事实上,这与青岛致力于打造品质之城有着共同的品格基因。

责任编辑:李莎莎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