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赋能!青岛今年将培育3300名高素质农业创客

青岛今年将培育3300名高素质农业创客

提升经营管理、生产服务、专业技能和乡村治理能力,带动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农业创客,指利用新技术新理念,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新业态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群体。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青岛支持农业创业创新的政策优惠力度不断加大,在青岛,越来越多的农业创客成为激活农业发展的一汪源泉活水。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他们怀揣着梦想投身现代农业,为青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创新创业的活力。

高学历人才返乡,创新发明成新标签

生产线上的胡萝卜,通过智能化分拣机器人360度镜面扫描,可快速按照国际标准对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进行自动品质分级。“以前一名工人一天顶多能分拣2吨胡萝卜,而这样一台机器人一天可分拣60吨,能顶上30名工人的工作量。”设备发明人耿琪超告诉记者。“80后”农业创客耿琪超是莱西店埠镇人,十年前曾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专业。留学期间,耿琪超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萌生了将其带回家乡的想法。经过成百上千次分拣机研发探索,耿琪超终于开发出一套集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胡萝卜品质检测系统,将店埠这个胡萝卜小镇的年出口量提高了30%。

平度是山东半岛规模最大的花生集散地,连续6年总产量排名全国县级市第一。由留德硕士郭宁研发的双陇四行花生联合播种机,为花生从种植开沟、播种到施肥、喷药、铺膜、覆土提供一条龙解决方案,在减少人力的同时,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郭宁表示,目前每年可卖出各型农机200余台,产品远销印度、柬埔寨、尼日尔等10余个国家。

嫁接新技术,迸发二次创业活力

有着新思想、新观念的农业创客们,正在跳出农业看农业,将农业与观光旅游等行业进行融合,同时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对农业技术、品种、管理创新的赋能,开辟出一条条乡村振兴新路。

即墨大信镇坐落着国内首个农业创客空间——青岛创客空间,孙允堂是其中的一名农业创客。他在光伏大棚里种了天葵、田七等特种蔬菜,按照创客空间的质量追溯体系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由创客空间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指导,年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元。在创客空间的支持下,他还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畜牧渔养殖和休闲旅游结合,探索着自己的“新六产”路径。截至目前,青岛创客空间已孵化出微景观、蚯蚓养殖利用、食用菌种植等在内的47家小微企业和创客项目。

“这是我的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儿。”西海岸新区亿海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飞在家中打开手机,清晰地看到了大场镇南海滩养殖园内的水质情况、温度、pH值等数据,这对他养殖的对虾、小龙虾至关重要。王飞告诉记者,在物联网技术加持下,品质控制有了保障,亿海丰青岛烤虾已成为新区最具本土特色的品牌之一。

政策扶持,农业创客享红利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青岛农业创客群体不断扩大,除了自身观念转变,还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

据悉,财税支持方面,2017年青岛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按规定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创办小微企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按规定给予最高2万元一次性小微企业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符合条件的,按照每个岗位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对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返乡下乡人员,落实好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

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工作人员介绍,青岛今年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等3300名高素质农业创客,提升经营管理、生产服务、专业技能和乡村治理能力,带动创新创业。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农村创业创新办办公室主任宗锦耀表示,农业创客的出现,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要素,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渠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新模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力量。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农业创客正日益为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注入新活力,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引领农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英歌)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