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4日讯 9月23日-24日,山东省危化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和信息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青举行,推广应用双重预防机制、人员自动定位、智能视频监控等6项信息化技术,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工作。
9月23日下午,在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曾祥龙头戴安全帽、身着防静电服,通过防爆手机在生产厂区指定区域内扫码登录“青岛市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智慧防控平台”(简称“数字危化”系统),将现场隐患排查情况实时上报。据介绍,该生产厂区被划分为6个分析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工作人员只有到达指定单元内才能扫码进入系统,避免了以往排查人员不到现场就能填写多条记录的弊病。同时,“数字危化”系统还具备风险监测预警、人员定位、作业许可管理、视频智能分析等多个功能模块。
这一演示场景,是推进会的一个实地观摩点,也是在青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的一个缩影。针对近年来我省化工和危化品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我市进行了“数字危化”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6家危化品企业完成了双重预防机制系统上线运行,792家加油站中已有525家进行信息化改造并上线试运行,339家完成了视频联网。2022年9月底前,我市做法将在全省推广。
山东省作为化工大省,危险化学品企业量大面广。根据去年底的统计数据,有生产企业1711家,占全国(1.26万家)的13.6%,居全国首位;经营企业22925家,占全国(20.2万家)的11.3%,也居全国首位;重大危险源企业1311家、重大危险源4361处,占全国的近1/5;全省有84个化工园区和125个重点监控点,16个市均设有化工园区。因此,在危险化学品领域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管理深度融合,是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数字危化”系统一端连接着企业 ,一端连接着政府。据介绍,我市运用“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架构 ,推进监管数据的归集共享,布局涵盖生产、储存、经营、运输等环节的危化品产业链协同。初步实现全市危化品行政审批、安全风险动态监测、分类管控、隐患处置、数据分析、自动预警、远程指导服务等功能,构建全市、区县、园区、企业四级危化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同时,我市还制定了《青岛市危险化学品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平台预警管理运行机制(试行)》《青岛市加油站智能监管系统运行机制(试行)》等,指导各级应急部门和企业正确应用系统,保障“数字危化”系统有效运行。
我市“数字危化”系统自6月份试运行以来,截至目前,市、区(市)两级应急局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差的企业已开展31次精准执法,对15家涉嫌超范围经营的危化品经营企业已进行核查立案。下一步,我市计划在年底前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完成全部重点危化品企业信息化改造任务,实现联网运行,达到预期建设目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栋)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