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青岛企业赴沪交流:寻求“共同语言”,只为产业协同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4日讯 两个城市要打动对方,进而靠近、牵手,必须找到“共同语言”,找到好的切入点。9月23日至24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联合青岛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共同举办了“融资融智、借力发展”系列活动,组织近30家青岛企业赴上海开展专题培训、交流座谈、融资路演、体悟实训等系列活动,解读上海的发展逻辑和密码。

“专精特新”是一群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企业,代表着当地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青岛与上海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都拥有数量庞大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上海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全国排名第二;青岛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全国排名第八。这种“专精特新”企业间的共鸣,让青沪两地区找到“共同语言”,推动区域协作和产业协同成为必然。

本次活动是与上海先进的投融资理念的“对标”,用“跳出青岛”的思维找差距,促动青岛企业将“他山之石”拿来借鉴,加快青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步伐,推动青岛市“专精特新”培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从南学到北,从上交所参观学习到北交所政策解读

9月23日上午,活动首站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活动以“观摩交流+讲座”的形式进行,企业先后参观了投教基地和股票陈列室、金融博物馆,并参加了“科创板介绍和上市政策解读”主题分享,并与专家就科创板IPO审核形势等内容进行详细沟通交流,了解走入资本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3日下午,在“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机遇”讲座上,专家就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会员管理规则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上市实务进行详细政策解读。参会企业对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等资本市场新政策和变化有了更明确认识,寻找到上市新发展机遇。北交所的设立是北方地区首次拥有金融资源配置中心,北方城市将有“近水楼台”拥抱金融资本市场的便利,将有利于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尤其是“与精特新” 和“小巨人” 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

放大青沪智谷平台效应,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24日上午,在青岛—上海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青沪智谷)启动仪式上,“青岛民营中小企业驻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并落户青沪智谷。入驻企业不但可以享受“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与服务还可享受青沪智谷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补贴政策,双平台的融合不单单是1+1的积累,更是大于2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也为青沪两地企业的合作发展开通了“高速公路”,真正发挥了平台效应。

市民营经济局还组织企业家参观了考察G60科创云廊展厅、海尔数字科技展厅、海尔智谷展厅、海纳云智慧展厅以及2家海尔智谷园区代表企业,实地感受海尔智谷园区及配套情况,企业家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感悟,一路观点碰撞,一路畅谈打算,收获满满。

“专精特新”项目路演,成全企业创意创新

朋友只会越走越近,合作只会越做越深。24日下午,青岛市“专精特新”项目路演对接会上精彩纷呈,来自长三角地区、青岛的企业家们在这里相聚,他们有的是青岛的老朋友,有的是新朋友,都是被青岛的优秀“专精特新”企业创意热情所吸引。

项目落地,资金是首要,好的技术、项目都离不开资本的催化。元禾原点、国融证券、弘信股权投资、查理投资等投资机构“坐镇”现场,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的发展“短板”,为企业找到最佳成长路径。青岛护适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科力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差旅科技有限公司、华夏安健物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小帅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思迈(青岛)防护科技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依次进行了项目路演,与创投机构专家面对面交流。活动还专门设置了海尔智谷和青沪智谷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政策宣讲环节,让企业最直观感受青沪智谷运营模式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补贴政策。

当前,青岛正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队伍,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城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引擎”。对标是一种状态,学赶是一个过程,只要青岛咬定目标,坚持对标学习上海这座先进城市,从一个又一个小切口入手,解读上海的发展逻辑和密码,终将汇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张琳指出,上海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城市,发达的商业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也是一座与青岛历史基因、城市风貌、产业机构契合度非常高的城市,在支持“专精特新”发展方面已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包括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期待青岛企业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与上海企业深度学习交流,积极发挥两地优势,加强两地合作,推动青岛“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发展,实现合作共赢。(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