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超200位,推动10项成果落地转化!山东能源研究院一期建设全面提速

9月27日,山东能源研究院举行园区建设动员大会,这标志着研究院一期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预计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

山东能源研究院依托中科院青岛能源所,由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三方共同出资建设,选址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土寨河以北、滨海大道两侧。其中一期项目占地285亩,规划建筑面积10.76万平方米,由中青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承建,将建设能源教育用房、科研实验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学生宿舍、人才公寓等10座单体建筑,同时完成道路、绿化、管网等室外配套工程,并充分利用地源热泵新能源系统,打造低碳示范园区。

记者自会上了解到,自开建以来,山东能源研究院秉承“省院共建聚合力、整合资源增动力、创新机制促活力”的基本原则,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目前,山东能源研究院已引进、培育了包括多位院士在内超200位人才,开展山东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开展组群建设和部署科研创新基金,已开展9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示范,推动10项成果落地转化,为山东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引擎。

广聚英才,打造能源领域创新人才高地

发展人为先,自开建以来,山东能源研究院便不断提高人才集聚效应。截至今年6月,研究院合计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兼职聘用等形式引进、新增各类工作人员200余人,其中包括院士层级顶尖人才7人、博士后科研人员53人。这些人才分布在储能材料器件、太阳能电池、生物能源、仿生能源等领域,正发挥顶尖人才在引领学科方向、凝练重大任务中的关键作用,为全市乃至全省能源研究领域提供了坚实的高层次人才支撑。

人才引进来,还得用得好。为此研究院加快建立健全了人才评聘管理制度,完成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明确了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原则。同时,推动落实研究院事业编制控制数,目前研究院已获批500个人员控制总量,并可根据国家和省事业单位管理政策规定通过备案制进行人员招聘、岗位评聘、薪酬管理。

为保证人才在青发展无“后顾之忧”,研究院还按照省属济外事业单位属地参保要求,实现了在聘人才在青岛投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同工同酬”原则的保障力度。

为保障后续发展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能力,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共建了3个联合培养本科生的菁英班,并进一步与省教育厅签署合作协议,推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实施;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及青年人才交流方面,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5所省属高校签约,初步达成50余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定,将发力培养包括生物、化工、材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等专业的人才“后备军”。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能源领域创新策源能力

山东能源研究院自建立之初就把面向山东省能源发展重大需求,开展能源领域前沿创新作为重要职责。目前,研究院已多措并举,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致力于为山东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源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等牵头,研究院围绕山东省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氢能和储能、核能等关键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开展了战略研究。目前,研究院已构建了山东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三级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预测了2025年、2035年山东省能源高质量发展目标,包含能源消费目标、电力消费目标和碳排放目标;明确了山东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路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建议。

此外,围绕山东能源及相关产业需求,研究院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开展了组群建设,部署了科研创新基金。

在组群建设方面,研究院在生物能源、特种功能材料、氢能与燃料电池、先进储能技术、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仿生能源界面技术领域组建了8个组群,通过发挥“集团军”作战优势,加强承担和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

在部署科研创新基金方面,研究院坚持产业导向、问题导向,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到产业示范进行全链条布局,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保驾护航”。据悉,研究院已在化石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源、氢能与燃料电池、海洋能等领域部署了探索基金、青年基金、重点基金、合作基金等共计47个项目,经费共7700万元,发挥基金的“种子”作用,激励创新合作。同时,研究院支持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的创新攻关,已部署6个专项基金,经费4150万元,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多管齐下,研究院引进了多个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刘中民院士团队的40万吨煤制乙醇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13亿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团队的10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总投资4亿元,达产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这样的项目引进后,无疑将推动我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石化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打造成果转化高地

面向服务区域能源产业的重大需求,山东能源研究院探索了“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成果转化模式,已推动多项技术在青实现突破。

研究院面向电动车、储能电池等产业电池安全性及续航能力提升等关键技术需求,开发了“刚柔并济”的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并于国内首次实现全深海电源动力应用;面向氢燃料电池核心键部件双极板国产化的重大产业需求,突破高性能超薄柔性石墨双极板关键技术,完成批量化生产工艺开发,技术指标处于同类产品领先水平;面向农业秸秆资源化处理、新农村建设分布式能源供给等重大需求,与华通集团合作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秸秆基生物天然气能源工程,已建成10余套示范工程;面向我国特种橡胶合成技术“卡脖子”问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分子量特种弹性体的催化剂技术和催化聚合技术,分别与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及山东玲珑集团联合完成百吨级中试示范及产品性能评价……

这些成果的产出,正是源于研究院锚定太阳能、生物质能、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市场需求提速发展。据悉,研究院已开展企业调研200余次、组织参加各类成果对接活动90次,与山东能源集团、浪潮集团、青岛城投集团、南山集团等7家龙头企业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10余家企业达成20余项合作意向,与50余家企业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实质性合作;与中科院院内单位交流26次,梳理中科院拟在鲁落地成果64项。

为让更多成果实现转化,研究院还“多点开花”建设成果转化基地。以崂山区科技成果转化总部基地为核心,研究院在莱西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科产业城,规划建设了功能食品、高性能橡胶、多能互补等7个工程技术平台,产业园一期10万平米已建成投入使用,共引进落地科技创业项目9个,总投资约6亿元;推动在东营、滨州、济宁等地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服务地炼、能源、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汇聚及转移转化,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正在建设中的山东能源研究院“边建边干”,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必将为山东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