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啤酒拐点已到,精酿啤酒异军突起!第五届中酒展引爆中国酒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9日讯 9月28日,为期三天的2021(第五届)中酒展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茅台、郎酒、金沙、贵州安酒、夜郎古、金酱等数百家酒企及包装印刷企业参会。据中酒展组委会的官方数据显示,首日共有6.27万户专业酒商入场参观,创下了五年来首日进馆人数的新高。

本届中酒展有一个细节,参展的高端酒品牌大部分是白酒,其中又以细分的酱酒居多。数据显示,中国酒业的结构性升级在白酒行业最突出,白酒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酿酒产业的71%和87%,利润增速远远超出销售增速。白酒中又以酱酒的上升势头最为迅猛,“十三五”期间酱酒的整体规模几乎实现翻倍增长,远远高于白酒行业。

相比备受资本追捧的白酒,啤酒的高端化仍然处在起步发力阶段。啤酒能否突破高端化的天花板,甚至在盈利能力上逆袭白酒?在本届中酒展上,记者听到了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啤酒还是白酒亦或是红酒,高端化已经成为了整个酒业的主线。

高端啤酒拐点已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啤酒产量3411.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4%。这是自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达到历史高点4982.8万千升后,啤酒产销量连续7年减少。

“从2013年到2020年啤酒产量为什么会下降那么多?中国人喝酒少了吗?中国人没少喝酒,只不过消费者跑到了各种各样其他的酒类里面去了,他们不想再喝寡淡的啤酒,想喝丰富多彩的酒类。”中国酒业协会啤酒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精酿啤酒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喜啤士公司董事长刘俊杰表示。

在新一轮行业竞争中,各大啤酒企业普遍从优化产能、提价、调整产品结构、做品牌等路径实施高端化战略。

这样的战略调整已经显露出效果。今年各大啤酒企业披露的半年报显示,虽然行业的产量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但盈利水平已然创下历史新高。也就是说虽然卖得少了,但更赚钱了。

著名营销专家、新营销联合创始人方刚指出,2020年是一个拐点之年,整个啤酒行业的天花板还会继续打开,利润会翻倍。未来五年啤酒行业利润有继续提升的可能,行业净利润大概率会超过10个点,优秀企业的净利润率会超过20%,接近白酒盈利能力。

根据《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预计到2025年,啤酒行业产量3800万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长11.4%,年均递增2.2%;销售收入达到2400亿元,同比增长63.4%,年均递增10.3%;实现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124%,年均递增17.5%。可见,在产量、收入和利润三大指标中,对利润的增长预期最高。

方刚认为:“啤酒行业的地板是水,天花板是白酒。啤酒价格会不会超过茅台?一瓶两瓶可以,整体不会。”

精酿啤酒异军突起

啤酒高端化赛道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精酿啤酒。

目前,精酿啤酒主要有三种业态,第一种是家酿型啤酒,以精酿爱好者在家里自酿为主;第二种是吧精酿,以酒吧为主,包括前店后厂;第三种是厂精酿,分为几个阵营,既有成立时间在5到10年以内的新兴精酿啤酒企业,也有阳春啤酒、特思拉啤酒等转型而来的传统啤酒企业,此外还有巨头精酿,目前国内五大啤酒巨头已经全部涉足精酿。

进入精酿圈子的玩家越来越多,尤其是巨头的闯入,在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这个原本小众市场的认知度。国内一线城市的精酿啤酒市场表现活跃,并逐步渗透到二三线城市,甚至西藏、宁夏也出现了本土精酿品牌的身影。

2015年在闽江路创立第一家小酒馆的郑焕良,就是青岛第一波精酿啤酒创业者。“那时候很多人问什么是精酿,他们对皮尔森、IPA等品类是不了解的。我每天在酒馆里,白天酿酒,晚上做菜,中间跟客户上酒的时候讲精酿文化。到了2016年,很多新的小酒馆开业,青岛的精酿才开始陆陆续续发展起来。”青岛唯麦精酿创始人郑焕良介绍。

在郑焕良看来,精酿啤酒最大的个特是强大的社交属性,是比白酒、红酒更加适合社交的酒水品类,它未来的市场会继续扩大。

“前两年都是一个亏损状态,但是到了2017年以后,市场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这七年的时间,我们从最开始的4款酒,到现在有20款酒,在天猫和盒马都有供货,还为壳牌石油、海尔、龙湖地产等大企业做了一些定制款。”郑焕良说。

创立喜啤士的刘俊杰则走了另一条路线,专注于服务精酿啤酒经销商、渠道商、品牌商等市场端客户,以精酿啤酒技术研发为核心,帮助啤酒企业完成产品的改善、技术的提升和品牌的升级。

“喜啤士服务平台包括阳春、特思拉、莱宝等啤酒企业。海伦司小酒馆的所有自有产品都是我们来打造的,盒马精酿90%的供应也是我们做的。”刘俊杰说。

如何玩转精酿啤酒?

不过,精酿啤酒虽然风生水起,但绝大多数只是偏安一隅,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是不少从业者的困惑。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做精酿啤酒的作坊和企业估计在3000-5000家左右,总体规模都非常小,即便加上大型啤酒企业的精酿产品销量,精酿啤酒的总销售额也仅占整个啤酒行业销售额的1%左右。

“啤酒真正意义上在产品端和档次端的结构性变化是从精酿出现的。行业拐点是出现了,但是还没有形成巨大的增量。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最少还要有三到五年的时间。五年时间精酿啤酒复合增长率大概在26%左右,渗透率大概在6.3%。”和君咨询高级合伙人、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说。

不少与会大咖认为,新消费、新品类的概念层出不穷,精酿啤酒应该思考自己如何“出圈”。

在中国精酿啤酒圈子,方刚最推崇的是四个品牌——乌苏、泰山原浆、海伦司和优布劳,“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新产品、新渠道、新传播、新途径。社群是精酿最大的红利,看清楚你是谁,看清楚你的战场所在,你就知道你的未来要做什么。”

郑焕良的观点是未来的精酿品类要由消费者、经销商和工厂共同去确定和完成,“精酿这两年口味不断地变化,并不是酒厂决定的,而是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之前研发一个新品,就是几个酿酒师一拍脑袋,觉得大家想喝什么,然后就开始设计配方,再推广。现在不是了,我们的小酒馆现在更多是消费者反馈的前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确定工厂生产什么。”

李振江认为,走“小而美+高精专”是当下精酿靠谱的方式,构建12元为底线、15元以上的价格带产品,同时要从一二线城市率先入手,在三四线城市精选布局。“果露酒、葡萄酒、精酿啤酒都属于休闲化消费。成都、重庆、长沙、武汉、苏州、杭州、西安和郑州,这些地方是休闲化消费的主战场。”他说。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大受资本热捧的白酒,精酿啤酒的融资显得波澜不惊。绝大多数精酿品牌只是停留在小酒馆的模式,进行融资的精酿啤酒也总是止步B轮之前。

“精酿行业洗牌,会不会游资本介入?会有,但资本量级不会太大,因为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李振江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