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文化悄然“醒来”!青岛企业生产黑胶唱片,客户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4日讯  在中国唱片业的百年历史中,“黑胶唱片”时代令不少人无法忘怀。上世纪20年代,第一张“中国制造”唱片在上海诞生;1958年9月,中国第一张密纹唱片试制成功。但是,黑胶唱片一直几乎没有真正进入到普通家庭,即使在流行时期,也仅有广播站、企事业单位等使用黑胶唱片。进入1980年代,随着以CD为代表的数字音乐流行,黑胶唱片也走入了低谷。由于缺乏市场支撑,1998年,中国最后一条黑胶流水线在上海关闭,国内生产黑胶唱片的手艺也一度断档。

如今,在求真存实的潮流下,复古的黑胶唱片正在苏醒,2019年,美国和英国的黑胶销量都超过了CD,其中美国黑胶唱片销量高达1880万张,英国黑胶唱片销量达到430万张,全球出现了黑胶载体音乐的回潮。根据预测,全球黑胶唱片产量复合年增长率为12.42%。近日,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发布了 2021 年年中美国音乐产业报告,黑胶唱片在2021年上半年继续显著复苏,收入增长了94%,达到4.67亿美元,占实体音乐总收入的2/3以上;而同期CD的销售仅占实体收入的30%。

从国内来看,2015年,黑胶唱片生产再度回归,越来越多的华语音乐人开始发售黑胶唱片。但目前国内能制作黑胶唱片的企业屈指可数。从目前的数据看,只有上海、广州、青岛三地的四家企业在生产黑胶唱片。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紫韵传媒有限公司是华北地区唯一生产黑胶唱片、光盘的企业,是经山东省文旅局批准的省内首家拥有磁介质类复制经营许可证的传媒公司。目前,青岛紫韵传媒通过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建立了国内外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完整的营销渠道,客户已经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同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差别,黑胶唱片采用模拟的方式记录声音,比数字CD多了真实性,是还原声音最真实的载体。录音的效果怎么样,黑胶就‘记录’什么样,能给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黑胶唱片相比CD来讲,并不娇气,不仅不怕光不怕水,而且保存得好还可以常年累月地传承下去。”青岛紫韵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宋珺说,“我做黑胶唱片是源于之前国外一家公司找到我,想做一批黑胶唱片,但我跑遍了全国,发现只有三家企业能做,而且价格比国外贵了一倍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宋珺此前长期从事音乐、电影等光盘制作,源于这次“偶然”,也为了延续国内的黑胶唱片工艺,2019年,他在青岛高新区成立了紫韵传媒。

走进紫韵传媒的生产车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处处精细。工作人员介绍,黑胶唱片的生产过程中,时间、温度、洁净度都要严格把控,尤其是洁净度,黑胶在印制的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灰尘,否则整条线上生产出来的唱片都会有瑕疵。在印制过程中,刻制的母盘必须一尘不染,工作人员在每次开机之前都会仔细擦拭母盘,再用小气囊轻轻吹掉整个设备中的细小灰尘,之后才可以启动设备。颗粒状的原料会先放置在压模机内,在高温高压下压成“饼状”的胶饼,每个子盘大约200克左右,在这个环节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子盘无法传送到下一环节,是极其容易出现废料的环节。胶饼通过机械手送到印制环节压成唱片,子盘放置在母带上,在快速的高低温转换之间被压成薄饼,再经过切割、冷却,一张唱片就制作好了。

“目前,全国四个黑胶唱片生产企业的产能不到200万张,国外市场占了90%。”宋珺说,“目前,我们布局的第一条生产线已于今年7月份投产,每条线每天生产2000多张唱片,年产能60万张。共计划建设4条生产线,市面上能见到的古典、民族等音乐都可生产。”据了解,目前全球生产黑胶唱片的企业有五六十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得益于黑胶唱片市场的强势复苏,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这些产能也外溢到了中国企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宋珺坦言,黑胶唱片的生产面临的困难很多,许多技术问题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让他欣慰的是,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天然气,普通的燃气管道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企业在向高新区提出需求后,青岛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立即联合燃气公司多次开会研究,为企业重新布设了大口径管道,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

“交流发现,青岛的黑胶‘发烧友’很多,但是青岛没有黑胶实体店,也没有地方交流。”宋珺说,下一步,紫韵传媒将持续聚焦发展文化产业,利用自身市场优势为国内外音乐人提供个性化包装、出版、发行等一系列服务,为音乐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高质量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计划建黑胶俱乐部、博物馆等,让青岛市民更近距离接触黑胶音乐环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 伟 通讯员 李青健)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