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个城市做对了什么?主政者亮相央媒,讲述大考下的“城市策”!


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举。在这场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大考中,一些城市表现不错,打法值得借鉴!

8月30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陆续推出“权威访谈——城市篇”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各地、各部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突出亮点和典型经验。

截至9月15日,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凯,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陕西省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王兆力等10个市的主要领导先后接受了央媒的专访。

这10个城市全部为清一色的副省级城市,其中包括6个省会城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跨越东西、南北,极具代表性。

人往往是越努力越优秀,越优秀越努力,城市亦然。通过“围观”这些优秀城市的努力,尤其是有效的路数打法,可以取长补短。 


1、大规模减税,善于“算大账”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疫情冲击之下,企业资金链紧绷,随时有断裂的风险。减税,是各个城市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的共同选择。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接受采访时说,深圳第一时间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出台实施深圳“惠企16条”,全方位帮助企业减轻税费负担超过600亿元。与此同时,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市、区政府、国有企业及驻深央企等为租户减免租金达23.2亿元;为85.9万家用人单位减免社保费270.1亿元。

正是有了如此大力度真金白银的“呵护”,深圳GDP才能在一季度下降6.6%的不利局面下,在二季度快速反弹,增长6.2%,上半年增速实现扭负转正。

成都的减税力度也不小。今年上半年,成都累计减免企业税费、社会保险费495.7亿元,节约用电用水用气成本超过5亿元。上半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8.63亿元,同比增长0.6%,表现不错。

南京落实各级惠企资金190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306亿元,惠及企业20多万户。上半年,南京GDP逆势增长2.2%,增幅名列全省和GDP超万亿元城市首位。

长春财力虽然与GDP排在前列的城市不在一个量级,但也是“不惜血本”:今年1至7月共为企业减免退税310.4亿元,减免社保费38.97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2.18亿元,为企业渡过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城市的根基。非常时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政府应该与企业站在一起,并扶一把。减税就是最见效的帮扶手段之一。从短期看,减税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但从长远看,企业活下来了,税源才能不枯竭,企业发展好了,税收才能增长。因此,当前做“减法”是为了将来做“加法”,甚至做“乘法”!

 

2、纷纷“掘金”新发展格局

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可谓是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刻把握发展规律、敏锐洞察历史大势、主动顺应时代潮流。

这10个城市正积极对接、加快融入这一国家战略。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南京发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方案,着眼长短期结合、供需端配合、项目化组织与超常规推进,统筹安排的906个具体项目已形成一定的投资量、实物量、价值量。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表示,杭州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明确使命,从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工作中扛起责任。具体做法,一是坚定扩大开放,二是着力拉动内需,三是坚持创新引领,四是优化营商环境。

深圳的做法是重点推进四个“协同发力”——一是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二是坚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力,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四是坚持“先发地区+后发地区”协同发力,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厦门持续深化“一带一路”交汇点、“内”“外”循环结合点建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促进消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

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调整的今天,随着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北方地区必定会进入一个“补课式”的较快增长阶段。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正处在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上,在推动国内大循环中必将也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事实不止一次证明,一个城市的发展唯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才能行稳致远。谁能率先做好“新发展格局”文章,谁就将占得先机。 


3、不遗余力抓投资

投资事关经济工作的全链条,是当前抓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因为如此,投资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活力与后劲的关键指标。稳投资,也是“六稳”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10个城市主政者在谈到稳投资时都不惜笔墨。

南京全力扩大有效投入。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650.3亿元,增长4.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75.8亿元,增长34.6%。36个省级、370个市级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37亿元、13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2%、55%,注册资本160亿元的中汽创智T3科技平台等旗舰型项目正式启动。

厦门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发动机作用,策划生成未来三年“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亿元以上项目共1224个,计划总投资约1.88万亿元;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梳理交通、公共卫生、教育等领域项目953个,总投资近5000亿元。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认为,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关键要抓好投资服务。青岛一直坚持把抓投资、抓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今年上半年,实现网上签约项目588个,总投资6608.8亿元;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成为对市场、对企业家最有力的感召,和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深圳坚持“新基建+传统基建”协同发力,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增强后劲,将今年定为“重大项目攻坚年”。上半年329个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63.2亿元,在重大项目带动下,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回升,一季度、1至4月、1至5月、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6.1%、-8.6%、-0.1%和7.8%。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认为,稳投资就是稳增长、稳预期。成都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策划、包装、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先后发布了大运会商业机会等多个投资“机会清单”。上半年,全市引进产业化重大项目168个、总投资2326亿元。

今年上半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增速排名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是如何实现的?陕西省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表示,西安抓项目,确保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发布西安先进制造业领域机遇清单,利用西安招商云平台大力开展云推介、云洽谈、云签约;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两新一重”政策机遇,全力推动453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

投资是经济增长问题、结构优化问题、自主创新问题,也是财政收入问题和民生问题,投资稳住了,预期也就稳住了。但凡是稳住投资的城市,经济恢复发展得都不错。


4、抢先布局新基建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立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双循环的主要着力点,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乘数效应可期。各地纷纷布局新基建,抢占新风口。

南京启动实施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推进总投资5454亿元的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长春努力补短板,加快“数字长春”建设,推动新基建工程,谋划实施了总投资超万亿元的5G基站、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近千个。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表示,“数字”已成为杭州新时代最鲜明的标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数字”之于杭州是发展引擎;第二,“数字”之于杭州是生活方式;第三,“数字”之于杭州是治理能力;第四,“数字”之于杭州是制度创新。杭州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深化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超算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基建,积极培育5G生态、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

厦门率先制定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行动方案,谋划生成新基建项目167个,总投资2504亿元。

成都以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实施“新基建”牵引项目促建行动,谋划推出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重大项目245个、总投资约1.13万亿元。

大连截至7月底,累计完成5G基站建设6177个,数字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9亿元,实现5G网络市区和县区核心区域全覆盖。

在新基建这条新赛道上,前排城市抢先起跑,加快布局,为的就是取得一个好的位置。 10个城市区位不同,禀赋迥异,面对“六稳”“六保”这个“同题作文”,都给出了自己的“解法”,大部分都可借鉴、可复制。青岛应当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经验,不断优化路数打法,力争在这场大考中“考个好成绩”。



作者 | 沈默  编辑 | 长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