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科创中国”的“金字招牌”!青岛正成为更多“顶级智库”的青睐之选

在“科创圈”,青岛正在受到越来越多“顶级智库”和高端资源的青睐。

10月21日,“科创中国”青岛创新论坛暨2021“科创中国”企业创新大家谈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专家团、全国学会代表们“组团”来到青岛,带着智囊团和科技成果,通过共建平台、会企交流等方式,为青岛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青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院士专家带来了各自领域内的“拿手绝活”,以海尔、海信等为代表的数十家青岛企业则“回馈”了产业雄厚、场景广阔的应用市场。你有成果,我有场景,提出需求、给到方案,这就是合作的起点。

这是青岛借力“科创中国”品牌,发挥试点城市作用,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导入高端智库资源、带来更多创新机遇的又一次尝试。

自2020年6月获批成为中国科协“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以来,青岛正不断通过优化顶层架构、搭建合作平台、畅通服务渠道等方式,擦亮“科创中国”这块金字招牌,引出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机会和创新机遇。

寻合作,全国学会“量身定制”服务青岛

中国科协麾下有超过200个全国学会,覆盖理、工、农、医以及交叉学科大类,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研究领域和产业门类。每一个学会都是一个搭载着行业顶级专家的平台,是一个顶级的“智库”。

如何借力智库加速发展?“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就是青岛“搭上”这趟发展“快车”的通道。自获批试点以来,全国学会服务团更是频频来访,给青岛企业发展现场“把脉”献策,为青岛产业发展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去年底,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等10个“国字号”学会“组团”来到青岛,开启了一场“情投意合”的深度合作。

对接中,50多位企业人员代表着会前提出精准需求的30多家青岛企业,与全国学会的专家开展了面对面的对接洽谈,就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建立长期合作联系、共建协同创新机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科技创新不能囿于“象牙塔”,也不能搞“独奏”,必须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与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方向紧密契合,突出主攻方向。抓住发展机遇,靶向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才能实现创有所用。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与青岛密切合作的全国学会和服务团,都是和青岛产业发展“对口”的领域。例如,针对青岛工业互联网、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就成立了专属产业科技服务团,为行业内企业开展精准服务。

就在前几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牵头的“科创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科技服务团又来到青岛,走进了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青岛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发展专题对接会。

会上,海信医疗介绍了其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对当前在超声、内窥镜、医显和术中导航等四个领域的11个需求方向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企业的问题和需求,学会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答,提出了建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批全国领衔的科技成果就将在青岛实现转化落地,推动城市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无独有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也曾专程赴莱西这个“石墨之乡”就青岛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开展咨询对接。对接会上,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院长王志明开门见山:“我今天是带着合作的意愿来的。”

通过走访,王志明与几家青岛企业“情投意合”,将围绕产学研合作展开对接,为青岛石墨产业的发展增添更多创新的翅膀。“我们的实验室有研发团队,也有实验条件,可以给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他说。

来自青岛市科协的统计显示,目前,已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等28家全国学会为青岛企业开展了技术服务、咨询等产学对接活动,在青岛开展的科技服务活动已有20批次,赴企业园区行累计达50余次,共梳理了400余项企业需求。

建生态,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服务“全覆盖”

能引来如此多的学会青睐,一方面源于青岛产业发展的实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服务“全覆盖”的生态打造。

自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青岛便以“会展赛”+智库服务示范模式,开展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围绕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海洋、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青岛建组织、强机制、搭平台、优生态,统筹“科创中国”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和布局,“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青岛市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青岛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明确了顶层设计和对科技企业、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措施,以及项目、人才等落地的激励措施,打造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让全国学会的顶级科技成果能在优质土壤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在2020“科创中国”年度工作会议上,青岛便凭借瞩目的对接成效站到了“舞台中央”——4项成果入选先导技术榜单;搭建会展赛创新平台、服务“四链合一”创新生态的经验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一次对接不是目标,长期合作才有未来。合作生态的搭建,还渗透到了每一次对接会当中。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山东领军科技集团、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全国核心材料专家向青岛企业输送成果有了“传输带”,先进科技成果与青岛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有了“粘合剂”。

通过合作,材料学会专家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将极大提升领军集团石墨烯研发的质量,实现产业化,推动青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海尔的智慧家居领域也将用上更加轻薄、耐腐蚀、能抗污、除菌实现自动控温控湿控氧的多种前沿材料技术;双星的废旧轮胎裂解项目得到全国学会的加持。

直面青岛农机“大而不强”的困境,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与青岛市科协、青岛市农机生产流通协会及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学院签订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岛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合作协议。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企业齐聚,这个创新中心将以应用为导向,促进青岛现代农机装备升级,提升农机企业科技含量与竞争实力。

青岛还组建了包括企业、高校院所、市级学会联络员在内的“科创中国”服务队伍,对应全国学会、省级学会服务我市的功能型、专业化服务团,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学会三级服务体系。

在一次次碰撞中,青岛的协会、高校和企业纷纷与全国学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全国学会的成果在青岛落地有了“抓手”,青岛也得到了搭上顶级智库发展“快车”长期有效的“车票”。

搭平台,“会展赛”吸引全国学会资源“下沉”

有了完备的生态,还要有畅通的合作渠道。对青岛来说,“会展赛”就是吸引全国学会资源“下沉”的“捷径”。

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青岛“量身定制”了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工业互联网与5G论坛、新能源汽车论坛等10余个论坛活动,以会为“媒”,投资总额4亿余元的46个技术、人才项目落地青岛。

年会后,青岛继续吸引全国学会引入学术会议和专家资源,各类会议、展览和比赛频频“上演”。青岛国际水大会、中国(青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高端科技会展、赛事“催生”了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动能”;仅今年以来,就已经有7个全国学会将重要会议、赛事的举办地选在了青岛。

在今天举办的“科创中国”青岛创新论坛上,又有一批要素汇聚、资源共享的平台“拔地而起”——

科创中国”胶东五市城市联盟成立,五市将借此共享科技创新服务、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合作、共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共创“会展赛”精品活动、开展科技创新高端智库服务,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与技术交流,形成功能互补、赋能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科创中国”青岛基金投资联盟则由12家涉及证券投资、股权创投、风险投资等领域的金融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旨在构建资源整合、供需对接的企业融资服务和交易平台。

青岛市“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揭牌成立,将密切连通科学家、企业家,构建多方协作的融通工作格局,汇聚资源与人才,建立科技创新青年智囊团,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可以说,依托全国学会的科学家、企业家等创新资源,青岛通过举办会展、赛事打造“双招双引”平台,吸引科技智库服务,构建了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创新生态和技术创新模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成为试点城市的青岛,为什么能抓住机遇,令全国学会“青睐”有加?这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青岛承接顶级智力资源的禀赋和实力。

顶级科研成果的落地需要广阔的产业空间和企业平台。而青岛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制造业、新材料等领域有雄厚的企业实力和产业基础,给全国顶级科研成果的落地提供了广泛的产业应用空间;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也有可期的发展前景。

叠加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青岛稳稳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正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这样的青岛,就如同一个全球资源集聚的大平台,全国学会自然能从其中找到“用武之地”。

青岛与“国字号”学会的“两情相悦”,是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的对接,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对接,更是一流智库资源与加速发展的城市的对接。

走进园区,全国学会根据自身行业特色,在青岛找到对应的“落脚点”,到研发中心去、到生产一线去,为青岛产业发展进行深度“把脉”。携手前进,全国学会通过与青岛培育成果转化基地、共建产业创新中心等方式纷纷在青岛设立“根据地”,找到了合作的长效机制,顶级创新成果的来青之路更加顺畅。

加速科技创新、破解经济难题、服务社会发展,展现科技价值,这是青岛与全国学会资源的深度对接、和顶级智库共荣创新的重大机遇,也是“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给青岛带来的平台“红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