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之梦·中国美术学院雕塑/水彩邀请展在市雕塑馆开展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3日讯  继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之后,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的师生作品,今天亮相青岛市雕塑馆,成为该馆持续6年打造的展览品牌“青蓝之梦”系列展览的主宾。

20211023/1634976898_380095409.jpg

“青蓝之梦·中国美术学院雕塑/水彩邀请展”开展,83位国美师生创作的131件作品,集结两大专业过去近十年的创作探索和教学成果,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实验性、新锐青春的风貌,开拓青岛专业美术教育的方向与视野,同时也为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市民带来了一场高品质的充满趣味的视觉艺术秀。

20211023/1634976876_1702168798.jpg

创建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也是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国立高等美术院校,其延续至今的“中西融合”和“传统出新”的学术脉络,恰与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文化发展脉络相契合。

20211023/1634976875_1211564303.jpg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美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周刚接受观海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了学院新成立的水性材料绘画工作室。其中,青岛籍著名水彩艺术家、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任陈坚也是工作室的特聘导师。今天,导师们的创作也纷纷入展,陈坚标志性的塔吉克族人物水彩远远地便以极高的辨识度吸引参观者走向它;周刚创作的大画幅的矿工群像《我的父亲我的兄弟》描摹矿工们的精神样貌,神情各异的画中人,兼具水彩的轻灵和油画般厚重色泽的画面让人流连。不过他还是有些许遗憾,因为原本要入展的是自己新近创作的一幅画幅更大的《喝姜汤的矿工》,因为正在杭州展出而未能成行。他笑言:画家们看自己的前一幅作品,总会觉得不满意,赶不上新作。这说明自己还在进步啊!

入展的水彩作品展示了工作室的教学体系,它秉承中国美术学院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那就是首先以写生为主,周刚说,“我们总是担心我们的学生面对的第一对象发生错误,他们如果只是依托图片等方式来创作,慢慢就会远离生活。”周刚建议参观者仔细观看现场学生们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有明显的绘画痕迹,“做”的痕迹极少。“或许画面的创作意味并不成熟,但是有此训练根底,相信未来,他们走的路子会很正,为观念性的创作打下基础。”

此次参展的水彩作品没有一幅选用特别的材质,都是用最传统的材料:简单的水和彩,探索水性材料绘画语言的时代表现形式。在周刚看来,面对今天的生活、国土、民族和人民,表现方式可以是写实、抽象、表象等等千差万别,但最重要的是,作品要来自艺术家的真情实感。本土现实主义是他的个人创作追求,也是他想要传达给学生们的观念。

20211023/1634976875_1188683420.jpg

此次展示的雕塑作品共有71件/组,展现了近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部分优秀毕业作品。不同艺术风格、媒介手段的作品,也呈现了学院雕塑偏实验性的特色方向和样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晨星介绍说,在近代艺术史上,中国美术学院就是实验艺术的策源地,因此,直至今天,学院始终秉承这一特色,不固守传统,总有一些新的样式和观念在作品中呈现,这从此次入展作品也能窥得一斑。

20211023/1634976892_768435668.jpg

20211023/1634976893_1454495519.jpg

位于负一层的荆可雅的一组木雕作品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原始粗糙、类似于狼的猛兽造型奇特,或坐或卧,或仰面朝天做着祈祷,或伸展双臂做着观想,显现不同的神态和体势。如果对照标题,就更觉有趣:《OM》,是瑜伽开始时的呼音,《死藤水》,是一种致幻剂,《即或不然》出自宗教的经文……荆可雅告诉记者,这个系列的创作时间是在大约两年前自己读研期间,它们是彼时个人情绪的一种抒发和表达,或也带有对人性阴暗的某种揭示,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为在校时创作的自由和纯粹而感怀。

20211023/1634976890_600515649.jpg

20211023/1634976895_128212549.jpg

在上午的展览开启时,来自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的部分师生与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两大院系的师生们自发地济济一堂,正如市雕塑馆执行馆长叶东炜所言,展览以艺术为媒介,构建起专业艺术院校与社会、杭州与青岛城际交流的桥梁与平台,或许交流,才是展览举办的真正要义。

20211023/1634976899_734691346.jpg


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主办。将展至11月21日结束,免费对外开放,参观者需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参观,遵守疫情防疫相关要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文 王雷/图、视频)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