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大草学团队新成果助力草原“碳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5日讯 芨芨草一向被当作防止土地沙化、帮助保持水土的作物,但青岛农业大学草学团队研究发现,芨芨草的特性并不是一直保持稳定,在直径超过60厘米之后,芨芨草反而对草原“碳汇”形成危害。近日,青岛农业大学草学团队在探索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atena期刊上,课题组杨超副教授和研究生李康佳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青岛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天然草原能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碳汇”作用,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植被盖度降低,使得草原逐渐丧失“碳汇”功能,尤其是以芨芨草为优势物种的退化草地中这种现象更明显。芨芨草为多年生禾本科芨芨草属草本植物,幼嫩时为家畜良好的饲草,生长多年以后,茎叶粗糙且韧性较大,质量不高,家畜采食困难,出现外围生长中间枯黄烂根的现象,草地的质量和产量均降低。因此,高龄芨芨草滩成为天然草地改良的重要区域。

团队通过调研青岛农业大学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基地、河北和青海三个地区的芨芨草退化草地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特征,发现低龄级的芨芨草生长年限短,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较高,植物营养品质较高;相反,高龄级芨芨草生长年限长,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较低,植物营养品质较低,降低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总体“碳汇”能力。进一步对根系相关微生物分析发现,随着芨芨草龄级的增加,厚壁菌和芽单胞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且克什克腾旗基地芨芨草根系细菌特征与青海相似,与河北有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直径的增加,芨芨草不仅降低了植物的生产力,而且改变了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因此,对芨芨草的时空防治,特别是对高龄级芨芨草的控制,对于提升我国芨芨草退化草地的生产力,恢复草原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直径大于60厘米或者生长超过8到10年的芨芨草应该割掉,及时补种其他植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副院长孙娟介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通讯员 曲天泽)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