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实现长效稳定提升!青岛积极探索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特色“良方”

水环境质量实现长效稳定提升

青岛积极探索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特色“良方”

作为海滨旅游城市,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青岛最闪亮的城市名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由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河道缺少水源等问题,导致近年我市局部曾出现水质恶化现象。从市水务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青岛以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按照“全流域统筹、全系统治理、全方位管控”的理念,系统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探索青岛特色的治水“良方”,做好“工程治水、管理治水、社会治水”三篇文章,实现水环境质量的长效、稳定提升。

转变传统思路,岸上岸下统筹

在水体治理上,我市转变了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理念,将12条城市黑臭水体划分到李村河流域、海泊河流域、楼山河流域、镰湾河流域等8个流域,按照“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各流域系统化治理方案,提出了“两提、两分、两清、两补、一体系”技术体系,即“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标准、开展雨污分流和清污分流改造、清理河底淤积和沿河垃圾、补充河道基流和沿岸绿化、打造在线监测智慧管理体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标本兼治。

加大排水处理建设,统筹规划青岛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与布局。“十三五”期间,我市完成了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世园会水质净化厂等扩建与提标改造,目前青岛市污水处理厂共23座,总规模244.6万吨/日,出水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能力可满足全市污水处理需求。202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6.3%。

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对河道排水口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了890个排水口工作台账,强化监管力度。通过CCTV检测、QV检测等方式对管网进行专业“体检”,全面排查管网破损、雨污混接、违法排污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全面开展了李村河张村河流域源头截污工程、水清沟河综合整治工程、海泊河流域截污及清淤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积极进行点源治理和雨污分流改造,取消临时截污措施89处。

全面实施河道清理。全面划定城市蓝线及河湖管理范围,整治范围内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及时清理处置水体内漂浮物,并将打捞养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2020年底完成镇级河湖管理范围的划定,由各区建立或委托专业化水体养护单位,实现水体无漂浮物、岸线无污水直排和无垃圾的“三无”目标。

强化生态系统。全市12处城市黑臭水体实现了生态化治理,生态岸线率达到54%,尤其是“李村河—张村河”轴线,形成了以休闲、健身、绿色、生态为主导功能、兼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海—河”绿色长廊。我市充分利用污水厂再生水开展生态补水,实现李村河流域生态补水24.6万立方米/日;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向海泊河生态补水1万立方米/日。“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全域完成海绵城市建设22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6%,充分发挥绿色设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作用。

打造智慧水务体系。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充分运用云计算、在线传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开展排水系统在线监测,形成了涵盖“源—网—站—厂—河”的分层、分类精细化监测网络。李村河流域内共布设了液位、流量、水质等在线监测设备214台,搭建青岛市海绵城市及排水监测共享平台,实现“排水一张图”。

经过治理后的李村河呈现如画美景。

完善长效机制,建设管理并重

长效治水的关键在于管理。按照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考核要求,建立健全14项机制,并结合地方实际,探索适合青岛路径的管理经验,着力完善督查问责、绩效考评、排水执法等长效机制,确保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常治长净、长制久清”。

深化落实河长制。我市以河长制为抓手,建立了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出台河长制工作方案和相应配套制度,协调解决黑臭水体治理相关问题;将黑臭水体纳入河长制工作范围,推动河长从“有名”向“有实”不断走深走实。

强化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了“指导—协调—督查”的工作机制,2020年至今,青岛市黑臭水体工作领导小组共下发督办函36份,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制度。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实施细则》,考核结果与各区市、各部门的绩效评价挂钩。

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印发了《青岛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水执法工作标准》,对工业、餐饮等排水大户进行联合执法检查行动。2020年全市执法部门共检查排水单位2855家,整改123处,立案处罚84起。

严格执行排水许可制度。青岛市严格执行排水许可制度,按照“应接尽接、分类管理”的原则,分别制定发布了“雨水、污水设施及专用排水设施接入城市排水管网方案备案指南”和“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核发办理服务指南”。2020年共办理排水许可证315件;全市已核发排污许可证1076张,登记15456家,发证完成率100%。

坚持开门治水,社会广泛参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岛市治水过程中坚持开门治水,打通“政府—群众—专家”渠道,凝心聚力,广纳良言,聚焦民生,全力推进青岛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顶格协调,主要领导带头督导。青岛市领导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直各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政策引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区级政府履行整治第一责任,负责辖区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长效管理。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梳理了60余项重点任务并逐一进行部署。成立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专班,实行“周例会、月通报”推进机制,目前已印发通报23期。

齐抓共管,多部门凝心聚力。青岛市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定期不定期召开部门联系会议,研究解决黑臭水体治理相关问题。市水务管理局积极协调市财政局落实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资金1.99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亿元,为我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提供了财政资金保障。市水务管理局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召开联席工作会议10余次,研究解决排水户底数调查、黑臭水体联合执法、排水监测平台建设等具体问题,为治水一线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

重心下沉,基层人员尽职尽责。各级河道治理责任人员,深入一线持续开展河道巡查,建立了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巡查预警与动态治理工作机制,加大了河道巡查力度,实现城区河道全覆盖巡查,建立河道巡查整改台账,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相关责任部门制定整改方案,第一时间消除污染隐患。

科学把脉,专家系统指导。多次邀请国内、本地在水环境治理领域顶尖的专家系统把脉青岛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多次邀请住建部领导、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等进行技术指导;引入第三方全过程技术服务单位,从黑臭水体治理规划、设计、施工、监测、制度和能力建设等多方面、各环节、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

共同缔造,群众共享共管。每月定期开展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并在市水务管理局官网公示,市、区两级黑臭水体治理主管部门均向社会主动公开投诉举报电话。通过政务服务热线、部门公开电话及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等接受群众监督,并根据时限要求反馈办理情况。2018年至今接收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监督举报信息248件,均已限期整改完成,形成“政民”良性互动,群策群力共同保障青岛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