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青岛改革巡礼”专题报道②| 这些部门、区市改革创新亮点多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9日特1版

营造良好文化条件 凝聚强大精神合力

——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创新亮点综述

近年来,市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顶格推进,创新思路打法,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持续不断抓好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实,在全市凝聚起强大精神合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文化条件。

高站位谋划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作出专题部署。创新文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专门设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并纳入市委深改委组织架构,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14个相关市直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文化改革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顶格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统筹调度、部署推动、调研督导,确保高站位谋划推进全市文化领域重大改革。仅今年以来,市委深改委会议、市委常委会就十余次专题研究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电改革等宣传文化工作方案。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充分发挥文改专项小组议事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坚持用改革“冲击钻”破解文化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实现宣传文化工作由常规铺开向全面创新推进。进一步优化文改专项小组工作职能,聚焦文化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有效提升文化改革精准性、针对性。每年研究制定出台文改专项小组年度工作要点,围绕上级部署的规定动作和我市创新的自选动作,明确重点改革任务、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落细。编制印发“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和旅游业发展两个专项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我市文化发展整体目标作出规划。

高标准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4月1日,青岛市召开全国文明城市总结表彰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部署会。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实施《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升。“连钢创新团队”获评全国“时代楷模”,实现我市典型选树重大突破。许振超、宁允展、唐嘉陵等分别获评“改革先锋”“道德模范”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在全国首创“您懂得 别忘了”文明礼仪倡导等特色活动并深入开展,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在我市多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基础上,今年又响亮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鲜明口号,以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创城为抓手,推动城市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短期内多次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工作推进会议、争创文明典范城市工作动员部署会等重要会议,实行顶格协调、顶格推动,全面打响提升城市品质大会战。充分利用舆论监督手段,加强督查督导和通报曝光,青岛日报“曝光台”栏目、电视台《问政青岛》节目推出多期创城专题节目。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并获批为全国建设试点,建成特色站点230余个。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研讨会,“文化串门”“庄户学院”2个案例入选中央文明办工作方法100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各区市共建成新时代结婚礼堂118个,为1000多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结婚礼堂成为新人新事新办首选场景。成功承办中央文明办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研讨会,青岛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13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试点城市。

加快构建引导有力的主流舆论格局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设立文化体制改革及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及媒体融合重大项目。重点支持“观海”、“蓝睛”等新闻客户端,打造立足青岛、面向胶东、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现象级新媒体平台。创新重大主题宣传方式,每年围绕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举措,建立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机制,每年组织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分量的报道,主流舆论声音不断巩固壮大。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引导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引导格局。创造性开展媒体舆论监督,支持市直主要媒体开设舆论监督专栏、专版、专题,督促部门主动回应舆论关切、改进提升工作。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整合各类县级媒体资源,十个区市全部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了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的重要作用。坚持内聚力量、外树形象,创新城市综合营销,实行全球全网推送,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健全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体系

以增强国有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着力点,加强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针对多年来国有文化企业考核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研究印发国有文化单位“双效”考核和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建立起有文化特色的薪酬管理和效益考核制度,实现文资监管政策新突破。围绕社会效益“6+1”指标(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党的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效益3个指标(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今年历史上首次组织开展国有文化企业年度“双效”考核,实现改革信息共享、监管事项协同、管理效能同步。考核充分体现文化特殊性原则,妥善应对疫情客观影响等复杂因素,考出真实业绩、考出公平公正、更考出发展动力。着力加强国有文化企业党建工作,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将党建内容写入企业章程,制定出台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党委书记履行党建责任等一系列办法,实现国有文化企业监管“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与“管党建”有机统一。指导市直国有文化企业制定三年行动规划,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建设,优化配置国有文化企业存量资产,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推动解决文化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市直国有文化企业的股权划转问题、多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有关单位转企改制问题,完成全省最大规模有线电视股权划转,确保了队伍稳定、事业发展。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0月18日,由青岛演艺集团出品、青岛市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国·家》在城阳大剧院上演。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更加完善的十五分钟文化圈。推进博物馆建设,全市博物馆达106家,“博物馆之城”建设获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完善“青岛公共文化云”数字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阅读、网上培训、网上展览等线上服务。举办海洋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目标。启动“一机游青岛”项目,加快建设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持续开展“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青岛夜色美”街头文化艺术汇等群文品牌活动。举办“海燕奖”群众原创作品大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发挥我市作为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2021年文旅惠民消费活动,累计发放惠民消费补贴1896万元,拉动消费约1.04亿元。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对新时期文艺演出需求,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工作,推进“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活动。聚力创作文艺精品,修订出台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首次将范围扩大到12个文艺门类,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获“文华大奖”,新创排的大型歌剧《国·家》获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在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展演。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老城区申遗可行性研究通过省级评审。

扎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影视产业、5G高新视频产业、视听互动产业链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结合学赶上海、深圳,以更大视野研究制定新一轮文化和旅游产业扶持政策,聚焦创意设计等六大领域,提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六大实施路径。大力发展影视产业,编制影视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仅2020年就新增影视企业230余家。累计向《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等重点影片发放补贴约1亿元,吸引《人民的正义》《燃烧》等60余个剧组来青摄制。我市获评“电影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之都的城市。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二十二世纪广电产业园、金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入选首批省级融合示范基地。稳步推进国家级5G高新视频园区建设,发布5G高新视频系列技术白皮书,为互动视频、VR视频等提供行业标准,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产业园已签约引进企业101家,建成启用全国首个数字金融支撑下的人才产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推动国有景区“三权分置”改革,制定崂山风景名胜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方案,旅游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有效提升城市时尚品质

将时尚作为城市的鲜明标识,引领文化发展潮流。持续推进国际时尚城建设,制定时尚城攻势作战方案3.0版,统筹项目支撑、平台赋能、活动造势“三驾马车”,明确打造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海洋旅游、轻奢时尚等八大时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平台规模,推进影视产业园区、商业消费街区、会展活动平台等提档升级,稳步推进融创海洋文旅城、钓鱼台美高梅酒店等重点时尚产业项目。在全国首创推出扶持音乐酒吧发展政策,打造25条音乐酒吧街,我市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

强化责任担当 创新体制机制 以改革攻坚精神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是目前公认的竞争力最强、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国字号”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升级版”,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创建。相比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更注重先进性和引领性,主要适合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创建水平领先的城市开展,能够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的高素质和中国城市的高水平,为加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作出中国示范。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响亮提出“势在必得、势在必创,创则必成”目标要求,确定“争当试点—争取参评—争创典范”“三步走”创建思路。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坚决扛牢牵头责任,坚持用改革“冲击钻”破解典范城市创建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动创城工作由常规铺开向全面创新推进。目前,青岛已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13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试点城市,市委主要领导代表我市出席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并作了题为《擦亮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言。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顶层设计,强化顶格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协调推进,连续4次召开动员部署会、调度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出席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工作推进会,强调要以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实现更高水平宜居宜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列入“十四五”规划,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采取“四不两直”督导、召开区市专题会、集中约谈、纪委监委专门监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题视察等多种形式,层层传导压力,逐步建立起顶格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创新考核办法,树立鲜明导向。一是开展月度测评考核。在区市层面,每月组织第三方和行业主责部门对10个区市进行测评,并在媒体公布排名,成绩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年度专项考核。在街道层面,组织对市内7个区51个街道实地测评,根据成绩排名评出“十佳”“十差”,对连续两次排名后三名的街道,给予文明单位降级直至摘牌处理。二是开展专项观摩评比。组织行业主责部门,对7区创建点位现场点评打分,推动比学赶超。

坚持以督促改,着力攻坚克难。一是加强协同联动,抓好日常督导。聚焦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周边、背街小巷环境秩序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成立4个督导组每日督导,市级主责部门成立7个专项督导组包干7个区,每周2次专项督导,建立问题台账,实施销号管理,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100余个。二是强化舆论监督,推进问题解决。提高问政频次和规格,在市广播电视台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专题问政9期,在《青岛日报》开设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专栏专版,集中曝光问题1100余个,督促整改解决问题800余个。

注重机制赋能,凝聚创建合力。印发创城测评体系责任分解方案,将9个项目、72项内容、140条标准分解到全市100余家责任单位。一是创新文明单位联创共建机制。组织发动全市2000多个文明单位,在驻区开展包街道社区、包重要路口、包重要场所的常态共建活动。二是完善人人参与全民共创机制。开展“志愿服务让岛城更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发布《爱青岛 让青岛更美好》倡议书,凝聚起“全市总动员、共创典范城”的强大合力。举办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志愿者誓师大会,动员全市志愿者积极参与创城,掀起创建热潮。三是建立工作信息直报共享机制。编辑《工作专刊》26期、《工作动态》33期,及时报送市文明委领导和成员单位,提供工作参考。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多措并举全链条协同 整治不合理“低价游”

多年来,“不合理低价游”以极低的价格诱骗游客,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侵害了正规产品的市场份额,损害了游客利益、破坏了城市形象、恶化了营商环境,引发了大量投诉纠纷。为破解这一痼疾,今年以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抓行业引导,抓重点约谈,抓联合执法,大力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市场经营行为更加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一是发布诚信旅游“指导价”,使游客避开低价陷阱。组织旅行社协会和省内外重点旅游线路主要经营旅行社,研究会商相关线路产品成本价格及合理利润,核算出北京、华东、西南、西北及省内等33条重点旅游线路产品诚信旅游“指导价”,并由青岛市旅游协会、青岛市旅行社协会等5家行业协会分2批次联合对外发布。“指导价”通过厘定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制定一个价格底线,让游客更加清晰地辨识正常旅游团和不合理低价旅游团的价格差异,引导游客理性选择,不要被“低价游”迷惑,避免落入“不合理低价游”陷阱;同时,警示企业要诚信经营,不得低于成本价揽客。青岛成为山东省首个发布旅游“指导价”的城市。

二是突出警示教育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多次召开不合理低价游整治专题会,对行业反映大、游客投诉多的旅行社进行集体约谈,要求企业规范签订合同,不得擅自增加购物和自费项目,强调旅行社不得以低于“指导价”开展经营,并责令相关旅行社下架问题产品。同时,通过文明旅游“五进”活动,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公众号和各主要媒体,加大“指导价”的宣传力度,提升全行业和广大市民游客的知晓度,努力营造对不合理低价游的监管高压和广大市民游客认知提升相呼应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强联合执法,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联合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印发《2021年旅游市场整治行动方案》,将不合理低价游作为2021年整治重点。顺应线上旅游发展形势,加强线上巡查,对2起非经许可从事旅行社业务的个人进行了立案;委托第三方对我市的一日游、二日游等产品进行了暗访摸底;成立了由文化和旅游、交通、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和相关区市组成的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集中办公。2021年以来,共开展联合执法113次,出动执法人员433人次,检查涉旅企业及人员384家次,发现涉嫌违规旅行社14家,立案调查8家,已处罚2家,并将相关旅行社列入黑名单,近期集中向社会公示,有效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规范了旅游经营行为。

下一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加强不合理低价游整治工作,积极推动旅游行业协会定期研究发布省内外其他热门线路的“指导价”,加大各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常抓不懈,实现旅游行业更加健康透明,良性发展。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转变思路 创新方法 打造对外文旅交流新模式

面对新冠疫情给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提出的严峻考验,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借助目前在境内工作、旅居的国际友人、国际机构资源优势,在全国首创“国际友人@Qingdao”文旅国际交流模式,以国际友人的习惯和视角,面向全球为青岛代言,传播青岛声音,讲述青岛故事,为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一、创新求突破。为积极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线下文旅交流停滞的不利局面,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转变思路,依托在境内工作、旅居的大量国际友人,策划组织“国际友人@Qingdao”文旅国际交流活动,努力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新做法。在策划创意上求新。对外交流需要国际渠道,时尚青岛需要国际化表达。在策划创意时,借助旅居青岛的国际友人“真实代言”的力量,全面展现他们在青真实状态,贴近他们的在青生活。在组织形式上求新。采取“线上+线下”联动,“交流+体验”互动的形式,把以往走出去交流变为在家门口开展国际交流。在交流成效上求突破。通过活动,以国际友人的习惯和视角,全部由国际友人来SHOW青岛、说青岛、演青岛、唱青岛、体验青岛,面向全球为青岛真情代言,提升了感染力、影响力,扩大了青岛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开放搭平台。牢固树立平台思维,借助在家门口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改变了以往多以官方会见、宣传推广等为主的习惯做法,增加了与驻青总领馆之间交流、组织国际友人举办沙龙以及通过组织体验活动实地交流等内容,拓宽了文化旅游国际交流渠道。一是充分整合目前已在青岛建设的中日国际客厅、中韩国际客厅、中德国际客厅、中以国际客厅、上合国际客厅等资源,搭建起了国际客厅文旅交流平台。二是借力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上合组织秘书处等国际组织,搭建起了国际组织文旅交流平台。三是推进成立上合组织国家旅游城市协调机制、国际博物馆联盟、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版权贸易中心等,搭建起上合组织文化旅游交流平台。四是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联动胶东各市文化和旅游局、驻青重点高校、国际友好协会、国内外合作媒体及中国国旅北京总部等,搭建起政府、高校、媒体、协会、企业“五位一体”的国际文旅交流平台。

三、包容造氛围。本次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始终突出包容的理念,尽最大可能体现国际元素、多元文化,充分体现青岛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情怀。在活动招募过程中,先后向现在青岛和境内工作、旅居的国际友人发放邀请函共计3600多份,累计有4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国际友人参与活动,100多家中外媒体报道、转发、点击和评论,国际友人个人社交圈层分享和整体宣传覆盖过亿人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获得国际友人纷纷点赞和高度评价,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清华大学国家形象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青岛市委党校、青岛大学等专家学者都给予充分肯定;也赢得了包括《中国国家旅游》杂志、IAI国际广告奖、外文局“讲好中国故事”大赛等多个奖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发展海洋研学。联合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推动海洋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聚力打造“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串联水准零点、海底世界、贝壳博物馆等29个景点,推出了“海洋+竞技”“海洋+科技”等8条海洋研学旅游线路。举办了“拥抱海洋”海洋研学旅游产业促进活动暨中国(青岛)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大会,联合胶东五市100余家研学旅游机构,成立了胶东研学旅游产业联盟,实现了资源共享、线路互推。

五、加快项目建设。以滨海休闲度假为重点,招引海洋旅游头部企业和国际知名IP落地。投资200亿元的环球融创海洋文旅城项目、投资36亿元的港中旅国际帆船中心项目正加紧推进,投资3.3亿元、占地50亩的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项目将于年底竣工,海军博物馆已于今年7月正式向社会开放。竹岔岛旅游开发项目已基本完成居民搬迁,小管岛景观生态保护工程完成投资约1.1亿元。积极创建5A级海洋旅游景区,将奥帆中心、极地海洋世界两大4A级景区联合捆绑打造,重新定义为“青岛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目前已进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9日特2版

以鼓励创新长效机制成全创新创意创造,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崂山:把“鼓励创新”的时代蓝图一绘到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对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崂山区坚决贯彻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热情拥抱青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聚焦打造“四新”经济集聚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区,积极融入青岛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突破“战略北进”、深化再次创业为统领,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根本,着力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以“鼓励创新”为重点,崂山区自2020年8月起聚焦鼓励企业创新、宽容审慎监管、为担当者担当,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纵深推进“鼓励创新在崂山”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区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既源自于区内创新型企业共同的发展心声,也源自于崂山率先走在前列的忧患意识。

青岛国际创新园。

擦亮“鼓励创新在崂山”的金字招牌,在崂山区,一个服务省市创新发展的“策源地”正加速崛起。

顶格推进思维变革

凝聚谋创新的强大共识

创新是崂山的传统和基因。面对崂山再次创业路上的种种难关险隘,全区上下创新机制、转换打法,坚持从思维观念率先破冰,首创性地开启了“鼓励创新在崂山”大讨论,推动鼓励创新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顶格推进转变思维观念。坚持顶格谋划创新、层层推动创新,崂山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区委鼓励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鼓励创新长效机制建设。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组织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3场;出台健全鼓励创新长效机制的意见,从审批效能提速、产业政策调整、创新型企业培育等方面,逐一明确细化措施,由区级负责同志牵头,抓好落实落地和跟踪问效。充分发挥部门、街道“一把手”的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领办创新清单机制,形成制度创新清单81项、问题突破清单87项,把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全区联动层层深化落实。坚持全区联动、全员攻坚,组织“鼓励创新在崂山”交流分享会,让51名年轻干部和企业员工走上舞台分享创新故事。出台鼓励创新20条,各街道各部门形成制度创新清单247项、问题突破清单243项,推出“标准地”“一业一证”“首错免罚”等一批创新举措,进一步建立起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鲜明导向。以“健全宽容审慎的监管制度,打造开放创新的营商环境”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评选鼓励创新“金点子”29条,以最大诚意成全企业家创意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发展动力,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定期总结固化成熟经验。立足于年年抓、管长效,从2021年起,每年制定区委鼓励创新工作要点,今年明确助企服务“一张网”、人才住房建管用一体化机制等23条创新工作要点,并纳入全区综合考核,一一落实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和完成时限,分工抓好落实。加强区级层面的统筹调度,对鼓励创新重点任务实行月调度、季分析机制,9个机制牵头单位每半年向区委书面报告1次工作推进情况,区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一次鼓励创新长效机制建设的情况汇报、每月研究一批典型创新案例,不断形成新成效、新战果。

在崂山区,鼓励创新正成为一项终身学习课题,坚持常学常新、常悟常进,区委每年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形式开展鼓励创新专题研讨,通过集中学习、交流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推动鼓励创新不断走向深入。全区各级党组织将鼓励创新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机关学习重要内容,每年自行组织开展以鼓励创新为主题的学习讲坛、演讲比赛、读书会等学习活动,推动鼓励创新内化为崂山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自觉。

政府企业社会多管齐下

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崂山区坚持同步抓鼓励政府创新,抓鼓励企业创新,抓全社会协同创新。既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又千方百计为企业办实事,还在全社会掀起创新浪潮,实现三个层面有机衔接,达到1+1+1>3的效果。

鼓励政府创新,崂山区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一管长远的机制。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流程再造,经济运行方面,把GDP十大行业细化为58项具体指标,每周一调度、每月一分析,对异动的指标第一时间精准施策,实现涉企服务、项目建设、动能转换、产业集聚、财源建设和企业纳统等各项工作统筹联动。政务服务方面,从部门、环节、材料、时限和费用“五大领域”进行全面压减,实现了企业办理从按天计算到“秒批”的革新。项目落地方面,以“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思维开展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大大提速项目推进。

鼓励企业创新,崂山区拿出真金白银的激励、雪中送炭的创举。每年开展一次产业政策竞争力评估,健全“一业一策”政策体系,完善惠企政策刚性兑现机制,让崂山的产业政策更具含金量和竞争力。崂山区新修订出台工业互联网、高端服务业等14个产业新政,发布产业发展集成政策、今年前三季度拨付产业扶持资金22.6亿元,首创免申即享政策资金兑付平台,今年兑现扶持资金8435万元,280余家企业足不出户得到了实惠。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灵活运用股权直投、可转债、拨改投等模式,关键时刻送上“及时雨”,拿出3.37亿元股权直投7家企业,政府引导基金认缴规模达37.1亿元,财政资金有效实现放大效应,为企业注入资本“活水”。去年以来,全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45家;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6家、占全省一半;全市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强、12家在崂山;成功争创全省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全市101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中31家在崂山。

全社会协同创新,崂山区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蔚然成风。坚持以平台思维聚资源,以生态思维优环境,崂山区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院所支撑、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崂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加强鼓励创新文化建设,切实保护创新者合法权益,让全社会的每一个创新因子充分涌动。在崂山区,一大批前沿创新成果正从实验室阔步走入经济发展中去。

树立惠企导向

打造舒心营商环境

崂山区坚持从企业需求出发、从痛点堵点入手、用创新手段破题,发挥改革效应,打造“说到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品牌。

导向层面,崂山区突出换位思考、需求为先。坚持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优服务,着力健全企业“发声”制度和流程,重大产业政策制定请企业参与,政策落实情况请企业监督,政务服务效能请企业评价,真正让企业家和创新者在崂山有话语权、有认同感。近年来,崂山区探索建立起鼓励创新联席会议、风险管理等一揽子服务举措,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高新技术、瞪羚、独角兽、上市等企业分阶段精准扶持,构建起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的成长链。精准对接创新型企业在孕育、初创、成长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通过政府平台公司投资、产业政策兑现、融资贷款支持、“金牌合伙人”挂职上门等“呵护式”扶持培育,助力企业把科研优势转化市场竞争力,为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拿出了定制化的“崂山方案”。

标准层面,崂山区突出省市领先、典型引路。坚持一切围着企业和项目转的导向,在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上狠抓落实,先后推出企业开办2小时拿证的“3012”改革,工程招投标项目节约24天的“多测合一”改革和人才住房“配额制”改革等举措,推动制度创新走在省市前列。在崂山区,重点项目全部实现“拿地即拿证”、项目平均提速90%以上。同时,注重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开展全行业协同攻关,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提升等功能的耦合聚合,帮助企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份额持续走高,为创新型企业走向市场蹚出了“崂山路径”。

作风层面,崂山区突出精细精准、专班落实。组建14个区级领导挂帅的重大项目专班,对项目方反馈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扁平化落实,对各行业领域前20强、前50强企业,专班对接、靠上服务,海尔系批发业增长53.1%、歌尔系企业增长236.8%。创新开展“扫楼扫街”工作,发动全区上下实地了解企业诉求、现场破解企业难题,推动助企服务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增强企业扎根崂山的发展信心。统筹解决土地征迁、手续办理、住房需求等制约项目建设、阻碍企业发展问题,为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交出了“崂山答卷”。

围绕企业服务,“宽容期”市场监管已经成为一种特色。崂山区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给予1-2年宽容期,对企业非主观故意、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错免罚”;2021年以来,对辖区企业商户等轻微违法行为政策告诫11起、实施“照单免罚”5起。

搞活干部队伍

提升专业化素质

崂山区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鼓励创新的关键一环来抓,加快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鼓励引导全区干部争当勇于创新的“改革派”、敢于开路的“实干家”,树立起崂山干部服务企业的价值准则。

一方面,崂山区创新举措抓实专业建设。着眼提升干部专业素养,坚持以思维破冰引领干部服务提质,服务理念上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企业点菜”的转变,服务方式上实现了粗放管理到精细精准的转变,服务标准上实现了从安于现状到争创一流的转变,鼓励创新的意识和理念逐渐成为崂山干部的一种思想自觉。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开设“专业化大讲堂”,邀请歌尔、杰华生物等14名企业家走进机关授课;举办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等5期专业化培训班,针对性引导干部更新思维、研究政策、驾驭市场。坚持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订单式”选派21名干部赴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组织32名新录用人员到区属国企轮训锻炼,让干部在最前沿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依托专业化选配、市场化选用等方式,组建30支专业招商团队,精准助力金融、科技、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发展,让专业招商、专业投资、专业服务成为崂山干部的基本素养。

另一方面,崂山区创新机制抓实市场历练。聚焦金融、科技、功能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用好战略招商、资本运作、股权直投等方式,更加充分地激活各类市场要素,释放崂山创新发展的新活力。区属国企巨峰科创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以“拨改投”精准滴灌优质企业,即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把对企业的“拨款”改为“投资”,变财政资金为企业资本,推动政府与企业相互“补位”、联为发展“合伙人”。同时,引入市场化项目遴选、定期退出等机制,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投早投小”、有力扶持,区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105个项目中小鸟看看、海华生物、罗博科技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海泰新光、冠中生态等5家企业实现上市。

此外,崂山区还创新保障抓实容错纠错。出台容错纠错配套细则,深化落实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的权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进一步突出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用人导向,细化容错纠错的边界、标准和程序,把容错纠错的场景延伸到国企投资、科技研发、模式探索等领域,旗帜鲜明为鼓励创新者鼓劲、为敢于担当者撑腰,在全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健全长效机制

推动鼓励创新常态化

崂山区坚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件接着一件办,健全完善“五个机制”,推动“鼓励创新在崂山”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健全创新要点推进机制。坚持务实、精干、领先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创新导向,每年制定区委鼓励创新工作要点,支持街道、部门大胆改革创新,推出一批具有突破性、领先性、首创性的制度创新举措,带动全区面上工作的提升。完善督查、考核和推进机制,把区委鼓励创新工作要点纳入全区综合考核“加分项”、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督查任务、纳入年度全区宣传工作重点,每周一调度、每月一分析,强化责任落实、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健全创新案例培育机制。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和辖区企业大胆探索创新,培育各行各业的鼓励创新典型案例。区委常委会每月研究一次鼓励创新典型案例,鼓励创新典型案例实行3人创新团队领衔制,凡是上会的鼓励创新典型案例,采取区级领导推荐、单位自荐和行业主管部门引荐的形式按程序征集和报送,由区委办公室负责制定。设立鼓励创新典型案例库,一年接着一年抓,逐步形成示范集聚效应。

健全创新成果展示机制。把“鼓励创新在崂山”工作纳入全区宣传工作重点任务,每年制定宣传方案,全方位、立体化跟进宣传报道。紧密结合崂山实际,创新宣传方式,用足用好崂山电视台、微崂山、公众号、融媒体等平台载体,大力宣传鼓励创新的最新举措、典型案例、先进事迹、制度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每年组织1-2次鼓励创新演讲宣讲,每年组织1-2次鼓励创新成果展示汇报会,择优选取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辖区企业等的创新成果、创新团队“集中亮相”,讲述各行各业的创新逻辑、创新经验、创新故事,激励全区上下互学互鉴、比学赶超,让鼓励创新在崂山蔚然成风。

健全创新正向激励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导向,综合运用典型宣传、评先评优、考核奖励等形式,旗帜鲜明表彰奖励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创新团队和先进个人,充分激发全区上下鼓励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三类好干部”评选和年度综合考核等工作,每年拿出10个改革创新好干部名额、10个年度个人考核优秀名额,在全区面上强化统筹,择优奖励机关事业单位的鼓励创新团队成员。

健全干部选用挂钩机制。坚持好干部标准,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干部库,大胆提拔重用勇于改革创新、善于鼓励创新的干部;对鼓励创新典型案例提交区委常委会研究的、在全区鼓励创新工作平台上推广的、得到中央和省市肯定性推广的,把相关案例的创新团队成员纳入改革创新干部库管理,在干部使用上重点考虑。每年组织1次鼓励创新成果评选,积极发现、挖掘和选拔鼓励创新的干部,要求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优先把单位内敢于创新、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立起比创新、看实绩的鲜明导向。

厚植生态底色

让鼓励创新蔚然成风

创新没有休止符,鼓励创新永远在路上。做出“再次创业”这一历史性抉择的崂山区,将继续坚持把创新摆在崂山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把“鼓励创新在崂山”进行到底,让鼓励企业创新、宽容审慎监管、为担当者担当在崂山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

继续完善长效机制。出台关于纵深推进“鼓励创新在崂山”工作的意见,健全鼓励创新要点推进、典型案例培育、成果展示等九项机制,常态化推进“鼓励创新在崂山”工作。成立区委“鼓励创新在崂山”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宣传推介组、评先评优组、正向激励组、资金保障组,合力推进“鼓励创新在崂山”各项工作。

坚持强化工作保障。进一步明确组织、宣传、财政等部门责任分工,扎实做好干部使用、综合考核、宣传推广、容错纠错、资金支持等各项保障工作,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保障“鼓励创新在崂山”工作向纵深推进。

持续抓好跟踪问效。健全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对涉及的九大工作机制,实行区级领导负责制,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分析,落实情况每半年向区委书面报告一次,区委常委会每半年听取一次落实情况汇报。制定鼓励创新专门宣传方案,及时宣传鼓励创新的最新举措、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让鼓励创新在崂山蔚然成风。

置身时代大潮,崂山区奋力扬起鼓励创新的风帆,调动一切资源成全企业家,倾尽一切力量成就创新者,坚定不移地将“鼓励创新在崂山”进行到底。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9日特3版

细绘改革“路线图”,勇闯改革“深水区”,打好改革“创新牌”

城阳:为加快建设青岛中央活力区注入改革动力

改革创新无止境,攻坚创效不停歇。近年来,城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改革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改革先导和突破作用,凝心聚力、细绘改革“路线图”,蹄疾步稳、勇闯改革“深水区”,策马扬鞭、打好改革“创新牌”,主动担当、频频出招,推动重点改革项目落地落实,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向更高境界迈进,为加快建设青岛中央活力区、幸福新城阳注入源源改革动力。先后荣膺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中国百强主城区、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等称号。

创新引领 改革驱动

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近年来,城阳区围绕打造世界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目标,创新打造园区发展新模式、“四链合一”新体系、“热带雨林”新生态,实现产业集群规模、结构、效益等全方位提升。

创新“管委会+N”模式,以改革聚强产业集群发展合力。建立“管委会+头部企业”模式,依托中车四方股份等头部企业打造轨道交通“核心园区”,制定《轨道交通产业链精准招商工作实施方案》,聚焦市外139家核心配套企业,先后引进丹阳铁龙等核心配套企业21家。建立“管委会+招商平台”模式,引入园区运营公司、招商中介机构,成功举办青岛2021全球轨道交通生态伙伴大会等活动,现场签约项目22个。建立“管委会+科创中心”模式,实施国创中心“事业+公司”双轨运行的运营模式,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3个平台项目交付使用。搭建培育“研发园区”,吸引中车工业研究院等10余所高端科研机构、21名国内外高端智库专家入驻。

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

完善“四链合一”体系,以创新激发产业集群发展动力。聚焦全产业链条构建,建立“链长+链主”推进模式,集聚核心配套企业22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超千家,检验检测等延伸产业产值占比40%以上。聚焦国家级平台打造,筹建青岛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创新中心首期5大平台、7大项目建成使用,总投资116亿元的9个重点项目全面启动。加强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和储备前沿技术22项,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历时5年攻关,成功下线。聚焦多层次人才招引,出台《关于促进青岛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建设的十二条人才支持措施》等人才新政,引进翟婉明院士等特聘专家3名、国家高层次等高端人才300余人。聚焦投融资渠道创新,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近10亿元支持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建设,一期总规模40亿元的中车(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注册落地,目前已累计引进中基协备案基金57只,规模超300亿元。

打造“热带雨林”环境,以生态涵养产业集群发展活力。强化顶层设计布局,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轨道上的经济圈”,成立城阳区和功能区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产业链专班,顶格统筹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强化政策要素支撑,出台产业发展系列政策40余项,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干负责制,助力天安科创城等11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申晟轨道等4个项目实现“建成即使用”。强化对外开放合作,与瑞士SGS集团合作设立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出口服务基地及全球轨道交通车辆检测认证中心,加速产品“出海”。2020年,交付新加坡无人驾驶地铁364辆,中标美国芝加哥地铁、阿根廷城际动车组1555辆。今年上半年,赢得欧洲首个整车项目——总金额1.8亿欧元的罗马尼亚有轨电车订单,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聚力攻坚创新突破

新打法推动重点项目快签约快落地快开工

今年以来,城阳区聚焦市委“项目落地年”部署要求,坚持“大抓项目、大抓落实”工作思路,全面掀起项目“抓签约、抓落地、抓开工、抓推进”强大攻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前三季度,全区计划总投资3042亿元的506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开工419个,开工率82.8%;1-8月份全区(不含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3%,高于全市4个百分点。

坚持专业思维,聚力项目谋划攻坚。坚持高起点定位,紧盯全区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分包战区、比拼战果,以项目重点建设为抓手压实产业专班工作责任,重点推进27个市级重点项目和7个市级十三条产业链项目,形成条块清晰、责任明确、抓促有力的产业发展局面。坚持高标准谋划,积极融入青岛主城,谋划抓促2022-2035年272个计划总投资1469亿元的公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精选引领性大项目重点突破。坚持高水平合作,聚焦打造支持企业发展良好生态,持续做好“阳光发布”,实现与城市合伙人合作共赢。截至目前,全区新增签约重点项目128个,计划总投资1620亿元。

坚持改革思维,聚力项目落地攻坚。聚焦新算法,以土地供应、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要素数据为支撑,运用大数据手段智慧管理,实现投资项目以土地为载体的精准落位,压实项目投资,备足项目后劲。前三季度,全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7068亩。聚焦新打法,建立实施重点任务“揭榜攻坚”机制,将重大项目引进、科技领域攻关等急难险重任务张榜招贤,首期发布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4个榜单任务。聚焦新抓法,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督导“小分队”作用,加大顶格协调推进力度,对188个区级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安排区级包联领导,累计召开专题调度会30次,协调解决项目问题57个。

坚持创新思维,聚力项目推进攻坚。实施专班运作,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建立完善“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专班模式,大力推进列入全市清单的23个重点项目和17个重点准备项目。截至9月底,23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实施进度公开,建立“工程化管理”和“比亮赛”机制,将全区33个市级重点项目、506个区级重点项目每季度进展情况在全区范围内公开通报,将10件市办实事、11件区办实事等重点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实施闭环管理,围绕“清单责任化、责任考核化”要求,建立跟踪问效的指标收集、分析研判、结果运用全套机制,并制定实施了《关于对2021年度不达计划进度的重点项目实行惩戒的意见》,对不达计划进度项目的主抓单位、建设单位、审批部门以及相关街道,进行定期通报和评定惩戒。

厚植企业培育“沃土”

打造区域发展“引擎”

近年来,城阳区积极构建“政策服务、梯度培育、技术创新、要素支撑”四大体系,努力打造中小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生态,加速推动企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全区现有“专精特新”“瞪羚企业”“隐形冠军”等高成长企业90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列全市第二位;省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52家、市级“隐形冠军”24家,均列全市第一位。

打造政策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原动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10余项,统筹“城阳区企业服务智慧云”线上平台和“送政策上门精准对接”等线下服务,一站式整合8大主题、37项标签、241项具体政策条文,创新推出政策“精准”画像、“无感”兑现平台,累计“无感”兑现奖补资金600余万元,开展政策宣讲16场次,惠及企业1300余家。

搭建梯度培育体系,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倍增工程”,做强龙头企业,22家倍增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81亿元,近半数实现15%以上增长。实施“育苗工程”,做优中小企业,今年新增认定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33家,19家企业入围省级“瞪羚企业”。实施“小升规工程”,做大规上企业,“十三五”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升规”累计181家,其中2020年54家,占全区“小升规”的比重均达到42%以上。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320个“专精特新”企业项目列入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数量列全市第一。实施技改奖补翻番和区、市奖励叠加政策,为1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兑现市级技改投资补助5950万元。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创新,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园区9个,发布“工业赋能”场景156个,80个项目列入市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项目培育库。

完善要素支撑体系,推动企业高质量成长。突出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总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的37个高层工业楼宇建设,其中在建、封顶及竣工项目25个,为高成长企业留足发展空间。强化金融服务,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区级融资担保资金池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高成长企业融资担保“白名单”制度,14家企业累计获得贷款2.73亿元,获贷率87.5%。持续发挥“助保贷”作用,年内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需求5000余万元。加速集聚高端科研平台资源,累计引进西电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12家、研发人员及省级以上人才571人,建成市级以上专家工作站1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11个。

探索基层治理“心”路径

打造心理服务新高地

近年来,城阳区抢抓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契机,坚持体系化推进、源头化治理、产业化发展,先后承办4次全国性大会,全力打造县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城阳模式”。

坚持体系化推进,打造“心服”新高地。坚持“顶格谋划、全面推进”,积极打造“纵横贯通”网络布局。建立顶格推进机制,成立“一组一办一专班”,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兼任领导小组组长,顶格协调、专班推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协同发展格局。率先推出心理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目前,省级地方标准已立项,市级地方标准将于年内公布实施。完善心理服务网络,积极构建统筹协调、同步规范、一体运转的心理服务网络体系,建成191个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和50余家党政企事业单位心理工作室,医疗机构、学校心理辅导室设置率均达100%。搭建交流互通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专业组织、知名院校交流合作,争取两个国家级大会永久落户城阳,打造心理学界的“博鳌论坛”。以心理健康“五进”系列宣传活动为抓手,累计开展宣传活动600余场,惠及12万余人次。

坚持源头化治理,打造“心防”示范城。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落地到社区、延伸到网格,打造心理服务“15分钟生态圈”。密织“心防”网格,投入300余万元购买专业化心理服务,落实社区社会心理服务“1+1”(1专职+1专员或志愿者),实现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开展日常化。健全“心解”体系。推动心理服务介入纠纷化解,建立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智慧服务云平台,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心理服务4万余人次。建设“心安”工程,健全重点特殊群体心理疏导干预机制,累计为社区矫正对象、残疾人等服务近万余人次,“小桔灯”心理关爱项目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十佳案例第一名。

坚持产业化发展,打造“心治”共同体。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术支撑、产业发展”,构建“产、学、研、用、金、孵、展”全链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心理健康产业先行区,启动“心智谷”国家级心理健康产业园建设,引进中国科学院心理服务工程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人工智能与逻辑实验室,为培育壮大心理服务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专业人才聚集地,成立由武国城、陈雪峰等20余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智库,组建“阳光心理”志愿服务队,累计培训心理服务专员、网格员等3000余人。培育社会组织孵化谷,支持心理健康龙头企业“瑞阳心语”发展,引进全省首家社会办国家三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成全国规模最大自闭症特殊教育机构——以琳康教展能中心,支持成立个人心理服务机构10余家。

夯实群众体育发展基础

打造全民健身城阳模式

近年来,城阳区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为抓手,不断深化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群众体育工作“城阳经验、青岛做法”获全国推广。先后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等荣誉称号。

青岛青春足球场。

坚持设施先行,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城阳样本”。建成举步可就的“8分钟健身圈”,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4.91平方米。实施超前谋划,针对城市建设发展挤占群众公共健身空间的问题,建立“六个纳入、三个优先”机制,对健身设施提前布局、抢占先机,为公共体育设施留足建设空间。加强标准化引领,对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带有标准田径场的综合性运动公园,同时配有笼式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等。实施全域化建设,着力打造主城区综合性健身场所、街道市民运动公园、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山区登山路径、城市主路自行车道、街边镶嵌式运动场地、口袋公园健身步道、学校运动场地开放共享等无缝衔接、互为补充的健身设施网络。近年来,累计投入近百亿元,修建体育运动公园43处、登山路径400余公里,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100%。

坚持因势利导,打造全民共享群众体育“城阳模式”。建立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机制,全年举办区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2000余场,连续举办20届市民运动会,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60%。优化群众健身服务体系,建成健身辅导站700余个,全区共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2700人、每千人拥有3.2人,每年培训指导10万余人次。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体校为龙头、以传统项目学校和市级训练点为依托、以俱乐部为辅助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荣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累计为各级国家队输送72名体育后备人才,5人参加了东京奥运会赛事,城阳运动员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中获得6金、5银。

坚持突出特色,打造青少年足球发展“城阳品牌”。从基础做起,建立足球运动发展长效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的足球发展新格局。构建“15分钟足球运动圈”,建成标准足球场151片、平均每万人拥有2.6片。从娃娃抓起,将足球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将足球教学作为中小学校教育必学内容,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9所、特色幼儿园25所,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足球参与率100%。从竞赛兴起,构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各学校组织“校长杯”比赛,各街道组织校际联赛,区级组织“区长杯”比赛,形成“班班比赛、校校参与、全区联赛”的足球竞赛格局。

创新“家门口”服务机制

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城阳区着眼深化基层治理,创新社区公共法律服务模式,从平台建设、制度设计、力量配备等多方面统筹发力,推动法律服务下沉社区、直达群众,探索形成法律为民“家门口”服务新体系。今年以来,累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365次,代理诉讼、法律援助案件200余件,为社区提供法律意见1333件。

打造法律服务平台,推动触角延伸到社区“最基层”。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努力为群众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在全区230个社区建设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搭建起以矛盾早期预警调处、社区便民法律服务、特殊人群跟踪考察为主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线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在全区街道配置“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链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通过免费与在线律师通话或一键生成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方式,真正实现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自主自由选择。建设专业领域法律服务平台,精准对标先进,将公共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横向延伸,率先建立产业园区、大学校园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4个分中心、2个服务站和1个服务岗,形成了“4+2+1”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优化工作机制设计,推动资源下沉到最后“一公里”。从制度建设入手,优化运行机制,推动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真正落地见效。强化财政保障制度,由区、街道两级财政出资为每个社区选配法律顾问、首席调解员和网格专管员,“三员联动”为居民开展法律服务。探索排调分离制度,结合综治网格化建设,形成街道、街道片、社区、网格四级架构,网格员对矛盾纠纷进行滚动式排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受理、调处。创新“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制度,为基层配套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横向连接政法综治部门,纵向联通街道、社区,实现在线咨询、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办理反馈、远程调解等一网通办。

用好社区法律顾问,推动服务直达群众“家门口”。充分发挥社区法律顾问扎根基层的工作优势,通过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形式,切实让法律服务深入基层。实现法律服务便民化,创新法律服务进社区形式,组织法律顾问向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疏导不良情绪、指导依法维权。实现人民调解专业化,建立起网格员摸底排查、首席调解员和法律顾问联合调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实现矛盾纠纷由法律专家“把脉开方”,群策群力“点穴化解”。实现法治宣传常态化,开展“阳光城阳”法治巡回宣讲活动,组织优秀律师、调解员、法官等进社区开展巡回宣讲、大型法律服务活动。2021年以来,各社区累计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74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137件,组织开展法治进社区活动203场次。

青岛日报2021年11月9日特4版

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强力发起园区建设、“双招双引”、民生保障等改革突破行动——

平度:创出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县级特色化路径

改革不停顿,突破无止境。近年来,平度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省委“七个求突破”和青岛市委“十大改革突破行动”部署要求,围绕“1133”工作体系,锚定打造青烟潍城市群会客厅和青岛辐射带动半岛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总目标,把改革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切实用好改革“冲击钻”,强力发起园区建设、“双招双引”、民生保障等改革突破行动,全市呈现出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政治生态全面重塑、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涌现出项目落地、农地入市等一批改革典型。

平度市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把山东省委部署的“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七个求突破”等各项改革任务与本市实践结合起来,抢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蹚出了“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蝶变”的县级特色化发展新路子。2020年,平度市接连获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营商环境百强县、未来投资潜力百佳县等多项荣誉称号,区域辐射力、吸引力、竞争力加快攀升。

坚决扛起责任,聚改革强大推动合力

2019年9月,以平度市委新班子调整为契机,平度市委坚持扛起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政治责任,痛下决心,刀刃向内,追根溯源,从党的建设、政治生态、背负责任上找原因,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对策方案、破解之策。

狠抓“关键少数”。平度市委主要领导带头担当、率先垂范,积极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把改革牢牢抓在手上,亲自领衔抓最难解决问题的改革、最棘手难题的处置,发挥以上率下作用。2011年市级机关办公区拆除后,各部门一直分散在30多处租赁办公,浪费资源、影响效率,还不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多次研究论证,用改革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提出方案,科学妥善地启用了闲置5年的新办公大楼,盘活了资产,坚定了干部的改革信心。

狠抓选人用人。平度市委坚持好干部标准,鲜明提出“实在实干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不唯年龄、不比关系、不看后台,谁能干好让谁干、谁能干成让谁干,特别强调选用“改革创新型”“李云龙式”的干部。去年以来,全市新提拔的212名市管干部中,在“滚烫”一线提拔的有123人、占比58%,充分体现鼓励改革创新、担当实干的导向。全市遴选100名“百佳青苗”干部纳入后备管理,提拔重用37人,激活了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现河河道整治后风景如画。

狠抓基层基础。平度市有17个镇街,平均每个镇街需管理100个村,“小马拉大车”导致村庄基础薄弱,如何抓改革落实、怎样尊重群众改革首创精神?市委从做强农村管区入手,优化设置191个管区、每个管区服务9个村左右,选派1018名“精兵强将”下沉管区,并明确要求“镇街新提拔副科级干部原则上要有管区经历”,全面承接做好“打通最后一公里”落实任务。

紧紧聚焦发展,用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面对发展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平度市委提出“想都是问题、改才是答案”,着力把投资作为基础,把项目作为关键,把园区作为承载,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办法加以突破。

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发力。创新园区建设领导管理体制,将园区建设纳入市级层面统筹,强力发起“园区建设年”行动,策划打造“四区八园”产业发展平台,探索实行“管委会+公司”体制,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承载力极大增强。青岛亿达未来智能动力谷项目,由平度开发集团投资10亿元打造,委托全国知名的产业地产运营商亿达集团运营管理,通过实施“园区+平台公司+专业运营商”的新模式,目前已落地投资50亿元的10家高成长性优质企业,实现了企业拎包入驻,园区建成即项目投产。今年1—9月,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26%,对平度市贡献率达到93%,产业类纳统项目占全市82%。

向招商引资模式改革发力。着力实施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六人小组”招商快速决策机制,创新设立11个产业招商事业部,全力提高“双招双引”工作效能。新东方、红星美凯龙、钢研高纳、万洋集团、正邦集团、七河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陆续在平度落子布局,2020年落地重点产业项目157个,同比增长89.2%,134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均创历史新高。

向“要素跟着项目走”改革发力。坚持以项目快速落地为目标,深化土地、用工、资金等生产要素相关改革,并做到招商洽谈必有市级领导出面、落地开工必有市级领导帮包,最大限度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去年11月签约的七河生物年产5000万香菇菌棒的智慧工厂生产基地项目,仅3个月就全面开工建设。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自3月份转正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青岛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坚持人民至上,让改革惠及百姓

在做出改革决策、推出改革方案、评估改革效果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无上地位,平度市布局实施重要改革,真正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创新乡村振兴模式,打开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天地。作为全省农业大县和青岛乡村振兴主战场,2020年底,平度代表青岛市,以满分成绩通过了省级验收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前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组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农旅集团,其中,投资2.3亿元建设占地3200多亩的冬暖式西红柿大棚,专业公司运营、农户租赁使用,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在该模式带动下,崔家集镇樱桃西红柿大棚数量从36个增加到2200余个,樱桃西红柿年产量达5万吨、产值突破8亿元。树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28亿斤以上,连续7年山东第一、全国前十,连续10年获国家超级产粮大县称号,为青岛乃至全省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平度市民服务中心。

创新旧城改造模式,蹚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路子。顺应群众呼声和发展需要,重启搁浅长达6年的旧改工作,计划利用3年时间全部完成剩余60个片区的改造,范围之广、项目之多前所未有。在推进路径模式上,改变以往村庄与开发商直接打交道方式,创新建立“由政府主导、统一政策,平台公司负责土地熟化、安置房建设,镇街负责群众拆迁工作”的开发模式,有效解决了之前资金保障不到位、村干部优亲厚友、不能及时回迁、引发众多矛盾等问题。

创新化解积案模式,摸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套路。 “群众诉求不解决、干群矛盾不化解,平度根本就谈不上发展。”平度市委班子率先检视剖析、带头化解信访积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领办、化解清零10年以上信访积案,并建立四级问责处理机制,拧紧压力传导责任链。创新建立了“信访处置、群体性事件处置、负面舆情处置、政务热线信息研判”四大体系,进京访由2019年319批次下降到2020年23批次、下降92.8%,到省访由125批次下降到24批次、下降80.8%,成为省级“人民满意窗口”、全国“三无”县市。

突出制度创新,靠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营商环境上实现根本性彻底突破。为此,平度市委毫不动摇坚持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突破深层次矛盾、传统体制机制束缚,下大气力重塑重构营商环境。

改革构建“大部制”管理体制。理顺“大园区”“大城建”“大交通”“大城管”“大农业”“大执法”“大水务”等一整套体制机制,改革碎片化职能分工,构建板块化工作格局,形成了“分工不分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如,在“大城管”方面,依托为民服务热线,组建智能化运行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实现了城市管理从分散到统筹、从粗放到精细、从被动到主动、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居民投诉率下降了三成以上。

改革构建“平台式”支撑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资本逻辑,搭建资本支撑发展平台。2019年下半年,将原有13家政府平台公司优化整合成3家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公司领导班子选任上岗,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作体制,不断释放发展活力。2020年三大平台公司完成融资185亿元、实现投资157亿元,提供了及时充足的资金保障。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速、“双招双引”量质齐升、36个城中村改造及安置房建设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台公司支撑作用。

改革构建“畅通化”服务流程。在全省率先实现“1330”改革突破基础上,完善项目帮办代办、不见面审批等机制,落实“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实现了“拿地即拿证”“拿地即开工”。平度市82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集中办理,有力助推了各类市场主体加速成长。2020年全市新增各类企业6421家,同比增长10%,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突破“农地入市” 唤醒“沉睡”资源 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平度市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同权同价、同权同责、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释放了乡村振兴的土地空间和要素活力。目前,已有14宗590亩土地拍卖成交,累计成交价款7846万元。相关经验被山东省委《改革与制度创新》刊发推介,获山东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上报中央改革办。

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入市改革框架。坚持系统观念,抓好统筹谋划,从政策保障、关键环节、组织领导等方面,搭建起农地入市改革的主体框架,确保改革有序推进。一方面,坚持制度先行,做到有规可依。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通过搭建平台、专业评估、民主公开、调节收益等举措,明确入市主体和途径、界定入市范围、建立入市规则,系统解决“谁来入市”“哪些地入市”“怎么入市”“钱怎么分”等四个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全面摸清底数,分期分批推进。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根据全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分布和项目落地需要,将99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入市改革范围,实施“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分期分批予以推进;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标准地”入市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在青岛率先挂牌出让5宗33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标准地”,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

优化操作设计,规范入市流程步骤。从流程设计入手,科学规范入市程序、步骤和范围,确保风险可控、随时纠偏。一是明确入市途径。根据土地实情,灵活选择就地入市或调整入市途径,采取协议、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方式入市,并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不得超过国家规定国有建设用地同类土地用途的最高年限。目前,已入市土地均采取就地入市途径、拍卖方式成交。二是规范入市程序。制定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办法,严格按照“申请—审查—拟定入市方案及评估地价—表决入市方案和入市地价—入市方案审批—公告及交易—签订成交确认书及公示—签订出让合同”的具体步骤,依法依规入市交易。三是激活入市主体。把农地入市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赋予村集体和农民,按照“公开透明、民主决策、逐级审核”原则,建立健全“村集体民主决策—镇街初审—部门联审反馈—村集体二次决策—镇街、部门审核—市政府审批—发布交易公告”的市、镇街、村三级联动审批机制,保障入市方案的科学合理。

搭建入市平台,推动农地同权交易。搭建交易、评估、监管、融资等平台,强化服务保障,畅通农地入市交易的体制机制。搭建市场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引入竞争性环节,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青岛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进行同平台交易,实行公告、交易、成交、公示等环节一体化管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入市。搭建地价评估平台。在城镇国有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基础上,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通过评估公司进行专业评估确定入市底价,逐步实现与国有土地价格的对接与融合,构建完善的入市价格机制,为入市土地提供价格参考依据,形成城乡统一的基准地价体系。搭建服务监管平台。引导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参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中介服务,为入市交易提供土地测绘、地价评估、交易代理等服务,形成统一的中介服务市场。加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业投资引导,建立完善评估、投资、财务管理等相关服务和监管制度。搭建抵押融资平台。协调金融监管、人民银行平度支行、自然资源等单位出台《平度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参与开发配套金融产品,8月11日,兴业银行发放青岛首笔农地入市抵押贷款1000万元,破解了长期以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无法融资的难题,打通了农地入市改革“最后一公里”。

坚持统筹兼顾,完善入市收益分配。坚持“以人为本、收益共享”的原则,制定出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建立起兼顾政府、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区分土地用途、土地等级、交易方式等因素,分别确定“按类别、有级差”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标准,按照工矿仓储用地和非经营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经营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服用地三类土地用途,区分城区内一等镇和城区外一、二、三等镇四级基准地价,以土地成交价的6%—50%不等共21种比例计征调节金。其余部分,除去土地成本费用并按比例留归集体。实施农地入市后,7846万元成交价款有4344万元留归集体,入市土地使用到期后土地仍归属集体所有并可继续入市,实现了集体资产持续保值增值。

转作风 强队伍 创一流 书写旧城改造“精彩答卷”

2020年以来,平度市顺应群众呼声和发展需要,坚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重启搁浅长达6年的旧改工作,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剩余60个片区的改造,首批启动33个改造项目,涉及村民6500余户、2.3万人,房屋9000余栋、土地约1.1万亩,范围之广、项目之多,在平度历史上尚属首次,超过了之前14年的旧改项目总和。2020年全面完成了36个旧改项目,今年新启动的12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强化党建统领,全面夯实攻坚基础保障。建立健全四级作战体系,构建“以上率下、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旧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市级层面,成立旧城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平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全市旧城改造工作。去年农历正月初四,在疫情防控吃劲阶段,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就带领相关单位开始了潍莱高铁站前广场征迁,为高铁提前通车提供了有力保障。部门层面,成立服务保障专班,帮助化解堵点难点问题,保障旧改工作顺利开展。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专班现场服务,相关业务随到随办、即时办结,累计完成7000余栋房屋的权属证件注销。街道层面,成立村庄改造工作指挥部,政府分管领导、城建局及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为指挥长,各街道抽调精兵强将,扎实推进评估、答疑、签约、腾房、征地等各项工作。村级层面,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当好表率、冲锋在前。凤台街道后八里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凝聚力强、威信高的优势,189栋房屋4天入户评估100%、3天评估答疑100%、10天协议签订100%、15天搬迁腾房100%。

改革思路、聚焦关键,积极创新攻坚路径打法。坚持“历史遗留问题不解决不启动、矛盾纠纷不化解不拆迁”,把难啃的“硬骨头”、村居的“硬疙瘩”放在旧改启动前先行理顺解决,避免后续出现各类派生问题。同时,各级干部树牢“没有钉子户、只有困难户”的理念,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解决在萌芽之中。树立典型,打好宣传造势“主动仗”。通过举行集中拆除仪式、腾房奖励仪式以及安置房开工仪式等,宣传造势、典型引路,极大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城市更新改造的热情和动力。严格把关,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从启动前期,就把好政策关、测量关、评估关,坚决做到“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杜绝私开口子、乱许承诺,确保“先搬的不吃亏、后搬的不沾光”。同时,安排纪委监委全程跟踪监督,定期搜集汇总拆迁村民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和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旧改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创新模式,探索旧城改造新路径。建立“由政府主导、统一政策,平台公司负责土地熟化、安置房建设,镇街负责群众拆迁工作”的开发模式,改变以往村庄与开发商商谈推进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之前资金保障不到位、不能及时回迁、引发众多矛盾等问题。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强大攻坚合力。在政策制定方面,科学设置奖补激励政策,给予群众改善性住房面积、临时性过渡补助、停产停业损失补偿、搬迁补助和5万元搬迁奖励等系列优惠政策,并给予村集体预留20%经济发展用地等三种扶持政策,夯实了加快村庄协议签订和搬迁腾房工作的坚实基础。在安置房建设方面,由开发商代建变为政府主导建设,平台公司全程介入,进行土地熟化和资金保障,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选择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户型用于拆迁群众安置,同时承诺最长33个月内实现回迁,给老百姓吃下“定心丸”。在拆迁后保障方面,积极帮助无时间或能力租房的群众联系租房,帮助老年人解决对老房子和老邻居情感依赖问题,营造了政府人民心连心、干部群众一家人的良好氛围。

攻山头打硬仗,全面展现攻坚丰硕成果。平度通过旧城改造这场攻坚硬仗,锤炼了干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能力,凝聚了“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的合力,改出了攻坚声势、改出了民心所向、改出了发展空间。广大干部从一开始心里打鼓、担心完不成任务,到展现“克难攻坚、破解难题”的飞扬激情,到凝聚“干群一家亲、其利可断金”的攻坚势能,赢得了群众对市委市政府的理解支持,啃下了许多困扰多年的“硬骨头”。去年不仅全部完成了既定任务,许多没列入计划的村庄也主动找到党委政府要求改造,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信访。特别是通过旧村址集中拆除仪式及腾房奖励仪式等一系列的造势引导,广大群众由“要我拆”变为“我要拆”,先后有14个村庄在短期内签约率、拆除率达到100%。截至目前,累计拆除房屋近7000栋,完成老城区、南部新城、西部新区等城市重点区域清表倒地11万余亩。在已完成拆迁的旧改项目上,可落户重点产业项目50余个,新增公园绿地6处、中小学8所、幼儿园25所,养老、文化、体育、医疗等设施用地8处,新建道路21条。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