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您为心血管“供暖”了吗?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2日讯   每年11月初,是一年秋冬季节交替之际,今年又因降温提前,心脑血管疾病提前进入了高发季节。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包括血压增高、心衰加重甚至心肌梗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冬天来了,我们都需要保暖,脆弱的心血管更需要我们悉心呵护,您为您的心血管做好“供暖”工作了吗?

青岛思达心脏医院副主任医师、五病区主任、心肺糖康复中心主任 舒琴

心血管疾病为什么会在秋冬季节高发?
青岛思达心脏医院副主任医师、五病区主任、心肺糖康复中心主任舒琴告诉记者,气温下降是诱因,寒冷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会使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7%;气温每升高7.4℃,心梗风险降低2.8%。
运动量减少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舒主任说,运动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管舒张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而秋冬季节因天气寒冷,人们外出运动相对减少,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空气污染也不可忽略。舒主任说,随着秋冬季供暖的开始,空气中PM10和PM2.5等污染物明显升高,激发气道和血管炎性反应,导致血液高凝状态,PM2.5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舒主任提醒老年读者,流感等原因引起的感染也会引发心血管病。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高发,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体质较差,容易受凉感冒,常常诱发原有心血管病恶化,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等。有数据显示,老年人从流感康复后的两周到一个月,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3至5倍。
至于秋冬季的日常饮食也会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生。由于气候渐冷,喝水减少,又摄入更多高脂肪饮食,引起肥胖,老百姓俗称“贴秋膘”,胆固醇水平也明显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特别容易血栓形成,诱发心脑血管堵塞,导致脑中风、心梗等发生。
如何为脆弱的心血管“供暖”?
如何做好秋冬季节保健,保护好我们脆弱的心血管?舒主任建议,为了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能顺利度过这一危险季节,平时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好保暖。建议室内温度最好在18-25℃,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房间要经常通风。寒冷天气外出带口罩、帽子,避免迎风急走,同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洗脸、刷牙用温水,起夜时应穿暖和。
其次,老人清晨起床要缓慢。人在夜间睡眠时,身体各系统处于半休眠状态,早上醒来后,心跳增快,血压迅速升高,这时候如果猛然起来,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以清晨醒后,最好在床上“赖床”一小会儿,静卧几分钟,让人体有个适应过程。
戒烟少酒也很重要。吸烟是造成老年人心肌梗死、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但不能喝烈性酒。
心理方面也是影响心血管病的大敌。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给自己无限度加压,做到劳逸结合。切忌长时间熬夜。可适当参加娱乐活动,调整心态。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控制饮食。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寒冷季节要多喝温水 (心衰患者除外),避免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不吃或少吃火锅、麻辣烫,多吃一些容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营养均衡。切忌跟风盲目进补。
舒主任特别提醒勤快的老年人不要过早外出锻炼身体。上午6-10时是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高发时段,因此冠心病患者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到温度较适宜的时候再进行锻炼,可以适当进行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如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同时立即告知家属,或拨打急救电话。
还有一些小细节,舒主任也都一一提到:例如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在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按时服药,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心血管患者身边最好常备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最后,舒主任劝勉大家学会自我监测心率、血压。心血管病是慢性疾病,病人的自我管理很重要。秋冬季节交替时,每天测量早晚血压、心率并记录,如果病情稳定也可以每周测量1-2次。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或有头晕、头痛和胸闷等不适及时就诊,把平日的测量记录提供给医生参考,是调整药物的重要依据。
家人也应彼此体量,多多配合病人,照顾患者情绪,共同平安度过疾病的高发季节。 (观海新闻/老年生活报记者   李薇)

责任编辑:安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