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备勤,无心风景只盯隐患!公益救援“穿山甲”说的就是他

初冬的周末,阳光明媚天气晴暖,浮山脚下,当市民尽情享受着美好时光时,身穿救援服的张玉忠,带着队员们仔细查看着山林的每一处情况。张玉忠是青岛市阳光救援队队长,今年,他们承担了市北区山林防火救援的重任,队员们需要通过视频监控和人工巡查的方式,杜绝火灾隐患。从喜欢登山到迷上公益救援,十多年来张玉忠为此花费了数百万元。

张玉忠(中)和队员一起背着装备巡山。徐常青 摄

踏实认真

巡山不看景只为盯隐患

13日上午,阳光明媚,浮山脚下,趁着天气晴好前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山脚旁的一间屋子内,身穿救援服的张玉忠,和队员们集合后,首先打开浮山地形图,说明白当天要巡查的点位,便背好装备开始巡山工作。张玉忠背着的装备,有近三十公斤重,是一台灭火机,遇有突发火情,可在第一时间救援。“别人登山都是为了看景,我们却不能,必须得时刻紧盯火情隐患,确保秋冬季防火安全。 ”张玉忠告诉记者,除了周末,平时也有队员在浮山值班。

今年,市北区的山头防火工作,交给了张玉忠所在的青岛市阳光救援队。除了浮山,还有贮水山、北岭等山头,都是他们要负责的点位。平时,张玉忠主要负责给队员们排班,只要有空闲时间或到周末时,他就挨个山头检查、巡视。他的车内,放着各类应急救援装备。13日的巡查结束后,他利用浮山地形,现场带领队员开展模拟演练,确保大家熟练使用各类灭火装备。 “这些装备,除了相关部门配备的,有不少是我自己掏钱购置的。 ”张玉忠表示,救援首先要确保救援人员个人的安全,如果没有装备帮助,有些时候也只能望火干着急。

身穿救援服的张玉忠(中)和队员们一起确定当天要巡查的点位。

感慨万千

救援需要更多力量参与

张玉忠今年49岁,“自2003年起我就爱上了户外登山运动,时间长了就自然结识了一批爱好登山的朋友。 ”张玉忠告诉记者。在朋友圈里,张玉忠的登山速度名列前茅,由此还收获了一个形象的绰号“穿山甲”。张玉忠加入公益救援组织是因为曾经的一段经历,2006年的一个周日,他突然接到一名驴友电话,棉花山有游客受伤需要救援,他立即叫来三位登山驴友带着担架前往救援。当他们赶到时,发现伤者斜倚在山路旁的一棵树上动弹不得,走近才知道是一名登山不慎摔倒而致腿部严重骨折的游客,红肿的骨折处高高突出,像个小山包。当他们要抬伤者上担架时,伤者疼痛难忍、汗流如注,顿时张玉忠不知所措。正巧这时有位懂医疗知识的驴友经过,见此情景主动请缨给患者简单包扎固定处理,这才抬上担架送至医院。救援结束,张玉忠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4时30分。 “那时就感觉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但同时也意识到仅靠个人的满腔热血不够,还需要更多力量参与进来。”第一次体验救援行动的张玉忠感触良多。

为了不耽误救援,张玉忠把个人手机号作为阳光救援队的救援电话,24小时待命,这么多年来他从不敢让手机关机或静音,生怕错过任何一次生死求救。

张玉忠仔细检查微型消防救援站里的器材装备。

应运而生

成立首个微型消防救援站

2008年汶川地震,让张玉忠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也催生了他成立救援队的想法。和朋友们商议后,阳光救援队便应运而生。 “之所以取名阳光,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救援,让受困人员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张玉忠说。起初,张玉忠成立的是城阳区阳光救援队,经过多年发展,他又成立了青岛市阳光救援队。如今,青岛市阳光救援队已成为岛城应急救援队伍的一支中坚力量。不久前,他们还在应急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城阳区流亭街道成立了城阳首个微型消防救援站,站内除了配备消防车,还是应急救援的物资储备库,存放着众多应急救援物资。平时,站内都有工作人员值守,遇有紧急电话就会立即通知救援队员出动。

在数次救援中,张玉忠经常命悬一线,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三标山的那场大火。 “那一次差点就没能回来。当时队员一到现场就想往里冲,我告诉他们稍等一下,我先进去查看一下火情。 ”张玉忠回忆,尽管当时随身携带了一条湿毛巾,但火场内的烟雾仍让他差点窒息。从3月6日下午三标山山林发生火灾、7日上午大火被扑灭,再到9日上午因为大风,山火复燃蔓延,他们在山上坚守了4天。 “每天下午3时才能吃上一天的第一顿饭,人累得只要蹲下来歇一歇,就感觉头晕得要倒下来。 ”张玉忠说。这些年,但凡有较大的救援行动,总会有张玉忠和队员们的身影出现。

为做公益

关掉维修厂

装备费、交通费、通信费、餐费……这么多年走下来,救援队的运营基本靠张玉忠和队员们往里倒贴。为着这份在很多人看来 “不务正业”的事业,张玉忠一直将自己汽车修理厂生意委托给别人打理。后来没有资金购置救援设备,就变卖修理厂,这让他的生活一度陷入拮据,也遭到身边亲朋好友的不解与疑问。 “当时接触公益救援也和在修理厂时经常去交通事故现场看到受伤的人员有关。 ”张玉忠告诉记者,从事公益救援的这些年,他自费北上南下学习各类应急救援技能、购买装备,前后投入数百万元。

张玉忠爱好品茶,喜欢去追逐茶的香气和滋味。现在他开的茶行算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但因为忙于公益救援,茶行生意总受冷落。“品茶这件事是个慢功夫,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好好经营。然而救援行动却是刻不容缓,每当有大的救援店铺就不得不关停几天。”张玉忠告诉记者。

现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阳光救援公益组织当中。在张玉忠的努力下,阳光救援队快速发展成为一支全天候24小时随时可以开赴救援现场的民间志愿者救援队伍。“很多时候,我也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可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的时候,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责任推着你去做这件事。”让张玉忠高兴的是,公益救援的工作正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每次走进学校等单位开展公益培训,大家都会仔细聆听。“人人都能掌握一些应急知识,发生意外时才能更好开展自救。 ”张玉忠说。(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徐美中)

责任编辑:陈海芹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