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并购西门子智能交通?海信又在下一盘大棋……

曾经在市场开拓时难以逾越的行业“巨无霸”,如今却成为并购的对象,这样戏剧化的“反转”再次在青岛企业身上发生。

11月17日一早,一则来自可靠消息人士的信息——海信拟斥资10亿美元收购西门子交通信号灯和其他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业务在网络广为流传,一石激起千层浪。要知道,海信智能交通广受客户和市场认可的开始,正是从一次与西门子的正面PK开始的。

这不是海信的第一次“反转”。早在2018年,海信就完成了对“曾经的老师”——日本老牌彩电企业东芝映像的收购。此后,还有欧洲厨电巨头古洛尼、全球汽车空调巨头日本三电。通过一次次并购,海信加速向世界级公司前行。

海信也不是青岛唯一书写类似“反转”故事的企业。海尔并购GE家电、双星并购锦湖轮胎、青啤收购雀巢中国水业务,面对这些赫赫有名的全球巨头,每一次并购背后都是青岛企业实力的体现以及布局未来的雄心。

01、角色“反转”,向行业“巨无霸”抛出橄榄枝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西门子,曾经是智能交通市场上绝对的“王者”。

资料显示,作为智能交通服务提供商的西门子,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针对世界所有重要区域标准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中,智能交通系统(ITS)业务部门主要提供用于监控和引导交通的硬件和软件,包括交通灯技术,摄像头和雷达,收费系统,停车和路灯控制,年营收超过6亿欧元且保持稳定增长。ITS业务部门隶属于西门子交通技术子公司Siemens Mobility,后者专注于铁路技术,并生产制造ICE城际特快列车。据媒体报道,西门子计划出售的智能交通板块业务,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与西门子的交锋始于本世纪初。彼时,海信是初入智能交通行业的“新丁”,而西门子则是海信要打开市场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儿”。当时的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西门子、泰科等国外企业长期居于垄断地位。

转折发生在2005年。在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招标中,海信以领先20分的成绩战胜西门子中标,从此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交通信号机开始在国内市场逐渐替代国外品牌。

此后,日益成长壮大的海信开始不断“挤占”西门子等国外企业的市场份额。曾经的行业“巨无霸”不得不正视和应对来自海信的竞争压力。曾经有一个事件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关注,西门子在欧洲抢注海信商标,最终经过长达3年的拉锯谈判,海信以50万欧元的价格从西门子手里赎回了被抢注的商标。

如今,深耕行业23年的海信智能交通已经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智能交通行业龙头”。这也正是海信作为潜在收购者最大的底气。

赛文交通网数据显示,2011-2020年城市智能交通最终用户订单合计规模海信稳居第一。海信智能交通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中国169个城市,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交通健康指数同比变好的10大城市中,海信智能交通方案助力了其中5个,占据半壁江山。 

02、用好“捷径”,加快突围世界级企业

向西门子抛出橄榄枝的背后,是海信在国际化布局上的不断提速。

海外并购,是优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产业拓展市场突围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国海外并购年均交易数量和金额分别为468单、816亿美元,其中上市公司占比超过50%,是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在数不清的中国并购者中,海信无疑是最成功的海外并购“操盘手”之一。

“全球化语境下,并购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从海信的经验看,并购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产能和技术,品牌塑造、团队能力提升这些账面之外的东西也很重要。”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就曾如此表示。

2015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2018年正式收购日本东芝映像公司(TVS)、2018年收购欧洲高端白色家电品牌古洛尼(Gorenje)、2021年收购全球汽车空调巨头日本三电,几乎每一次都是一个为旁观者津津乐道的“反转”故事,而海信也在一次次“反转”中,或增强技术实力,或加速开拓市场,或拓展全新业务,朝着真正世界级公司的目标加速前行。

比如海信近年来重整发力的芯片业务,东芝映像团队就是重要技术来源;而将日本三电收入旗下,则是汽车电子板块落下的重要一子。

今年前三个季度,海信集团实现营收1252.4亿元。其中,海外收入达到526亿元,同比增长38%,占比增长42%。海信预计,最快三年海信海外收入就将反超国内。

To C板块加速出海的同时,to B板块出海成为海信下一个发力点。

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总裁张四海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海信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智能交通项目招标,并已经中标了一些国家的智能交通项目。

智能交通之外,海信商业显示、医疗显示等产品也在加速开拓海外市场。2021年1-9月,海信商业显示产品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0%。英国BP石油、波兰KFC等数字标牌项目,法国巴黎圣日耳曼(PSG)王子公园球场商显项目,印尼日本餐厅等项目接连被海信拿下。

03、频频上演,青岛企业“反转”背后的雄心

不只是海信。

回顾青岛企业近年来发展历程,波澜壮阔的并购故事是最不可或缺部分。

2016年,对很多人来说最震撼的一个年度经济事件莫过于海尔以54亿美元收购GE家电。彼时,GE家电业务在美国5个州拥有9家工厂,并拥有较强的物流和分销能力,年收入规模约50亿美元。而就在20多年前,双方的角色还完全相反,GE家电曾到海尔考察,表达过收购意愿。而在此前,海尔还收购了三洋的多项家电业务以及新西兰的斐雪派克,2019年,海尔收购了欧洲知名家电企业Candy。

2018年,被视为“蛇吞象”壮举的双星并购韩国锦湖轮胎终于尘埃落定。锦湖轮胎拥有58年历史,是韩国第二大轮胎企业,一度全球排名前十并占据中国轮胎市场外资品牌第一份额,全球拥有8个工厂和5个研发中心,在轿车胎、SUV胎、跑车胎、新能源汽车胎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疫情发生的2020年,青啤集团收购雀巢中国大陆饮用水业务,青啤集团获得国际品牌“雀巢优活”在中国大陆的独家许可,以及“Pure Life”“大山”和“云南山泉”品牌的所有权,以及雀巢集团位于上海、天津和昆明经营水业务的三家公司股权。

这一方面展现了青岛企业不断增长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它们布局新业务、新市场,谋求更大更长远发展的努力。

海尔加速了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布局;锦湖擅长的乘用车胎,为只有卡客车轮胎的双星补上了关键一环,距离世界级轮胎企业又近了一步;为培育新的增长点,青啤集团规划了快乐、健康、时尚三大板块,雀巢帮助青啤形成了更完整的健康饮品布局。

正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角逐的青岛企业一定还会上演更多“反转”的故事。从“青岛的企业”到“中国的企业”再到“世界的企业”,它们正在一步步完成蜕变和跃升。 

作者 | 孙欣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