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五):儒学振兴的桥头堡—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儒家文明以其关切人类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关注,开展儒学研究阐释和应用推广,意义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  

由山东大学牵头组织的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协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单位,以弘扬优秀齐鲁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精华为使命,推进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9年9月获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19年中心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后第一次理事会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进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在若干领域、方向或重大问题上精心培育‘山大学派’,全面提升人文社科学术原创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打造人文社科学术重镇和原创思想策源地。”多年来,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共享文史传统优势,培育“山大学派”的实验基地。

中心依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运行。该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以儒学为引领的古典学术研究机构,现有教职员工70人,专职科研人员58位,26位教授,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包括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员和特约研究员、山东省文史馆员、省府参事,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等。中心现职主要成员中,除山东大学之外,另有其他核心协同单位学者90人。

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中心主任、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王学典教授曾多次提出:“儒学不是宗教、不是信仰,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学说,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其最终目的是想治国平天下。迄今为止,在思想史上能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自由主义并驾齐驱的就只有儒家社会发展理论。儒家学说对于社会治理的论述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一些理念甚至应放在更广泛的政治层面去诠释。”  

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为主题,围绕儒学思想理论阐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承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王学典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系列理论文章,提出儒学和自由主义展开深度对话,打造高于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黄玉顺基于“生活儒学”发展出“中国正义论”,从儒家视域提出对社会制度安排的中国方案。曾振宇主持“中华文化元典基本概念研究”,提出思想史梳理与哲学阐释相结合的“观念儒学”,沈顺福、翟奎凤等青年学者还探索了建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大同儒学”等。  

基础文献研究是中心近年来发展的又一优势。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历代祖宗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心积极开展中华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抢救性保护、数字化再生。目前正在实施的“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包括《十三经注疏汇校与点校》《儒家史论文献汇编》《百年儒学精华》《集部儒学文献萃编》《韩国集部儒学文献汇编》《曾子文献丛刊》《大戴礼记义疏》等49个子项目,将建成目前最完善的儒学研究基础资料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获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儒学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不是照搬传统,而是结合新的环境和时代大势,从儒学中提炼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东西。”王学典如是说。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  

中心聚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围绕热点专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紧密结合学习落实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举办“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专题研讨会、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五周年研讨会等;参与组织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并与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文明多样性与亚洲未来”专题研讨会;参与组织历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并提供学术支撑;举办“儒学价值及其现代命运: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人文高端论坛,“亲情与责任:全球视域下的家庭伦理”中国—东盟儒学国际论坛;围绕与齐鲁大地有关的荀子、董仲舒、梁漱溟、郑玄、曾子、牟宗三等儒学名家,策划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等等。

中心出版图书

不仅如此,中心还秉承经世致用传统,直接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心多名骨干学者先后提交智库报告,就党和国家的治理发展及思想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建议,相继被中央和国家部委采用;对山东文化建设提出多项咨询意见,多次获得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原省长郭树清及其他主要领导批示,或被相关部门采纳实施。颜炳罡教授发起乡村(社区)儒学,带领义工讲师团队深入村社讲授儒学,在提升村民道德水平、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优化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山东教育发布”(微信号:sdjyfb))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