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更有奔头!听听他们脱贫攻坚后的高兴事儿

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面达标,户年人均纯收入高于6100元,超过威海市农村贫困标准1600余元……脱贫攻坚后的新鲜事、高兴事不断,2个省定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修路引水、栽树育苗,农货卖出去、日子好起来,村里的“热乎气儿”越来越高。

住房医疗保障改善生活条件

“真是太感谢了,我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潘玉贵是威海初村镇小馆村村民,以往天气不好的时候,他总是担心房子漏雨,房子修好后他心头的大石头终于放下来了。

改善居住环境是威海高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至2018年,高新区逐年开展危房鉴定、改造,共对37户实施了危房改造,户均改造费用2.38万元。此后又继续按照“需改尽改,哪儿坏修哪儿”的原则,对67户达不到“C、D级危房”的“B”类住房实施靓居工程,户均改造费用1.11万元,实打实地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针对居住环境“脏乱差”,高新区逐户排查、建立台账,采取邻里互助、第三方定期保洁等方式,由区管委按照每户每年24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长效提升居住环境。今年,针对雨水较多的情况,又加大实时排查力度,继续对45户贫困户住房进行局部修缮,进一步提升贫困户居住质量。

在医疗保障方面,高新区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大病再救助等“六重保障”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对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3000元的,继续由区、镇、村三级基金保障,实现“大病不愁”。重点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了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达到100%,确保了“慢病无忧”。同时,还加强门诊慢病认定,采取进村查体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全面体检,对存在慢性病的贫困户简化认定程序,做到应办尽办、应保尽保。

产业项目带出脱贫新路子

威海市高新区结合区域发展特点,通过产业项目带动、金融扶贫驱动、公益岗位促动等方式,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城乡统筹,贫困户入股做“股东”。高新区共有省定重点扶贫村2个,“插花村”23个,依托威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两大千亿级高端产业园区优势,本着让贫困户更多享受高新区工业发展红利的原则,将6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和74万元区级统筹资金投资到威海高新园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由公司按照10%的比例按年进行分红,贫困户每年可以获得稳定收益。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园区提供优先用工政策,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实现劳动增收。


小馆村村民在乡村车间就业。资料图

产业助力,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区。结合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建设,分别以初村镇和马石泊村为主体,投入资金60万元,在五十一号农场建设蔬菜种植大棚和现代果树,每年可以获得稳定收益。同时,五十一号农场提供长期雇佣岗位50个,每人年收入2.6万元;季节性用工岗位接近110个,按照男女用工工资分别为每天90元、每天80元,人均年收入10000元左右,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富民强企的多赢局面。

四权分置,农业项目收益有保障。马石泊村由于贫困户年龄偏大,初村镇和马石泊村在项目选择时综合考虑市场前景、用工管理等因素,选择种植碧根果项目。由于前期生长期较长,马石泊村委托长利合作社进行全过程管理。盛果期以前,由长利合作社按照每年3万元支付租金,盛果期以后按照每年10万元分享收益。经过三年的管理,2019年马石泊村碧根果已开始结果。

拓宽渠道增加百姓收入

高新区通过加大投入、拓宽渠道,为贫困户创造稳定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威海市高新区共投入产业项目资金336万元,共计收益77万元,其中37.48万元分配给贫困户,33.91万元用于村集体或其他保障,5.61万元用于设立扶贫基金。2019年产业项目和金融扶贫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074元,2020年预计带动贫困户人均收入2500元。

依托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和两大工业园区优势,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拓宽了就业选择。对不方便外出的贫困户,可以就近选择到农业园区或乡村车间就业。对身体条件相对较好,可以外出就业的贫困户,可以选择到园区内的工厂上班。

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村镇小馆村和马石泊村两个省定贫困村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2018年,小馆村和马石泊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通过验收。2019年马石泊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小馆村集体收入超过8万元。马石泊村、小馆村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思兰 通讯员 郑立杰)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