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到2025年,培育镇村两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人才5000人以上

青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工程,到2025年,培育镇村两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人才5000人以上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关于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工程的通知》日前发布,我市将以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工程。到2022年,市、区市、镇、村和服务组织五级服务体系初步构建完成。到2025年,全市构建形成体系完整,上下贯通,服务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市级形成协同推进机制,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和三市各建成1个县级数字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50个以上镇级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培育50个省级示范服务组织,50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培育镇村两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人才5000人以上。

为此,我市将建立健全五级服务体系、培强五类服务主体、推广五种服务模式、拓展五类服务领域,同时,提升服务科技水平、强化行业监管指导等。

健全五级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发展,梯次联动”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镇、村、服务组织五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市级要加强市域统筹,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农机、农技、投入品、信息化和农业科研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资源,实现要素集聚化、技术集成化、装备现代化,系统性提升全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县级要发挥好“前沿指挥部”的作用,在统筹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搭建便捷高效、监管有效的信息化数字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效。镇级要发挥好“前沿阵地”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健全完善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功能,搭建全产业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村级要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干部的带头作用,宣传社会化服务政策,组织发动村民更好地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有能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开展对村民和周边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组织要发挥好人才、技术、装备优势,以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为目标,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

培强五类服务主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主体,要推动各尽其能、共同发展。把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和火车头,通过培育引导,推行统一的服务模式、服务标准、服务合同、服务流程,引领带动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服务水平。要推动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通过兼并式、整合式、联合式横向联合,扩大服务规模;通过以产业链为依托纵向联合,建链、补链、强链,联合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服务价值;通过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共同发展的交叉十字联合,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的系统优势,提升农资供应和配送等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充分发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式、合作式、中介服务式和直接服务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面向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典型。要加强对服务专业户的培训和指导,推动其更新服务装备,提升服务技术水平。

推广五种服务模式。鼓励服务主体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要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形式,有效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重点支持推广与农户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土地入股+保底收益(产量)+增收分红”托管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服务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托管”、“服务主体+农户”等服务模式,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拓展五类服务领域。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聚焦一家一户小农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农业生产环节,聚焦制约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中的突出短板,聚焦解决当地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关键环节、薄弱领域问题,聚焦良田、良种、良技、良机“四良”融合,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综合效益与竞争力提供有效支撑。在此基础上,引导服务主体服务范围向果菜茶等特色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大田作物向设施作物延伸;从产中向产前统一供种、供肥、供药延伸;从产中向产后的烘干、销售及粪污、尾菜、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其他环节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延伸,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

提升服务科技水平。对拥有人才、装备、技术等资源优势,能够提供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的服务主体给予重点支持并优先承担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切实解决推广应用难,农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培育打造符合条件的服务主体10个以上,全市发展千亩服务型规模经营示范区100个以上。鼓励服务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手段,推广应用遥感、航拍、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等成熟的智能化设备和数据平台,对农牧业生产过程、生产环境、服务质量等进行精准监测,以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化服务推动无人农场建设,进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作业的机械装备要全部安装农用北斗终端。鼓励服务主体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开展服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解决服务主体普遍面临的技术、装备、人才等难题。推动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向农业服务业延伸,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推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充分用好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强化行业监管指导。建立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每镇至少有1人能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依靠村干部、农机手和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等,每村至少1人能组织农户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各区市要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过程指导和服务效果评估。加强服务价格监测,防止价格欺诈和垄断。强化服务合同监管,推广使用示范文本,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农户权益。要积极探索在金融机构开设生产托管资金专户并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监管,农户先交费后服务方式开展生产托管。探索服务组织缴纳服务质量风险担保金等方式加强对生产托管服务质量的监管。各区市要健全完善服务主体名录库,加强动态监测,对弄虚作假、质量不达标的,一律清出名录库,推动服务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行业协会、行业联盟等,发挥其联系政府、服务会员、整合资源、自律规范的功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