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之地,“挤出”570余个停车位!青岛这个地方有效缓解周边“停车难”

寸土寸金之地,“挤出”570余个停车位

湛山广场人员掩蔽工程项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缓解周边区域“停车难”

从高处俯瞰,一边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一边是鳞次栉比的居民楼,占地1.8万平方米的湛山广场人员掩蔽工程项目嵌入其中,成为寸土寸金的沿海一线区域内颇为珍贵的“城市留白”。

冬日的午后,阳光和煦。12月8日,记者在湛山广场看到,整装一新的地上公园内,园林绿化、篮球场、儿童游乐区等休闲设施都已安装到位。中央的下沉式广场内有不少老年人正带着孙子孙女玩耍嬉戏。“这里空间开阔,设施齐全,大人孩子都喜欢,我们几乎每天都过来玩。”望着不远处正在玩滑板车的孙女,市民沈阿姨笑着说。

这一区域的蜕变,让沈阿姨在内的不少居民喜出望外。据悉,该项目曾因种种原因闲置达数十年之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去年年初重新启动建设。在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这处昔日闲置土地如今“重获新生”,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还切实助力改善提升城市品质。

湛山广场预计可为周边市民提供570余个停车泊位。

引入智能停车机器人,有望实现泊车自动化

湛山广场的“重获新生”,在给周边居民带来全新社区生活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商业设施和停车泊位。其中,停车场位于地下一层北侧和地下二层区域,预计可为周边市民提供570余个停车泊位,能有效缓解该区域的“停车难”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停车场项目还有望大面积引入智能停车机器人。记者在负二层停车区看到,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对试点区域的AGV智能停车机器人进行系统调试。“AGV停车机器人主要是利用导航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大数据算法等现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停车库内实现高精度搬运,目前我们正在局部区域进行试点测试。” 据青岛海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AGV停车机器人投用后,可自动将车辆就近停放在立体车位内,平均取车时间仅150秒,既提高泊车效率,又充分利用了停车空间,真正实现泊车自动化。记者采访获悉,目前该停车场项目正处于局部试运营阶段,待时机成熟将全面开放。

截至今年11月,老旧小区周边新增泊位5200个

根据普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心城区(六区)小汽车保有量160万辆,现有小汽车泊位187万个,比值为1:1.17,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是基本泊位存在较大缺口。中心城区基本泊位128.3万个,满足率为80.2%,缺口31.7万个,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和201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

针对“吃紧地带”,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聚焦老城区“停车难”问题,首先要加大公共交通供给,并鼓励非刚需群体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对于重点区域要利用零星边角地块以及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停车空间;此外还要发动有条件的单位错时开放共享停车设施。

着眼老旧小区周边区域,今年我市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力度加大——截至今年11月,完成老旧小区周边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12个,新增泊位5200个,缓解基本泊位缺口。

目前,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均有破题举措,如中山路历史城区周边项目,济南路停车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李村路停车场主体完成,禹城路平原路通道打通项目完成超50%,计划明年5月完工,六街口绿地地下停车场正在进行土方开挖,计划年底完成主体结构,龙山人防停车场已按计划开工,计划明年8月完成;前期在地铁枢纽完成5个P+R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建设完成了火车北站P+R停车场,新增泊位300余个。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老旧小区整治和城市更新改造,挖掘小区内边角地、绿地、广场等地块,见缝插针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优势,采取分类施策的模式,推动各类停车设施联网共享,弥补基本泊位缺口。”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打出“组合拳”  

攻坚“停车难”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停车难”已成为近年来城市的共性难题。如何构建城市停车新生态,提升城市停车建设管理能力,是目前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青岛持续不断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力求破解停车难题。

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建成公共停车场32个、泊位1.7万个,另外还有11个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建成后可再增加泊位约9000个,未来三年还计划建设公共泊位4.5万个。

今年以来,为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的社会效益,我市还科学研究城市停车资源,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停车设施开放共享,打出了共享停车“组合拳”,让百姓停车更方便、更文明。

相信通过全市多方合力,我市城市交通环境势必会极大改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让“停车难”不再难,进而助力城市品质不断改善提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文/图)

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系列评论⑥

老城蝶变 开启未来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高楼林立,而在于有文化、有精神、有品质。守护好“城市之魂”,关键是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做好老城更新工作,不仅关系城市的历史和当下,更是开启未来的“城市密码”。

推进老城区保护更新,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组织实施,加大推进力度,充分激发老城活力。对很多大城市来说,老城更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老城区特有的城市肌理与空间特征及文化价值越来越突显;另一方面,老城区的建筑状况和生活状态已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的共识是,老城更新不能再搞大拆大建,思路要从“开发”向“经营”转变。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老城区注入活力,同时提升其公共价值和居民生

活质量。今年以来,青岛老城保护更新工作渐入佳境。济南路通车、青岛湾广场拆除三座高层建筑、宁阳路银鱼巷投入运营等“大动作”,都宣示着青岛复兴老城的决心。而作为本土文化发祥地的大鲍岛区域,也正在机器轰鸣中酝酿“蝶变”。

擦亮青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需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老城区是青岛的“根”和“魂”,只有精雕细琢,才能打磨好复兴的“文章”。

做好老城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文章,下大力气发展“四新”经济,打开发展新空间。城区的老与新,并不是硬币正反两面,原有建筑和设施,未必是历史包袱,也能成为“先发优势”。只要懂得尊重传统,守正创新,以变促新,不断为老城注入新的动能,就能让文脉长盛不衰。通过对老城区业态的更新,青岛开辟了一条老城复兴的新路。比如,广兴里附近22个里院街坊,引入工业设计中心、轻餐饮、博物馆等业态;馆陶路街区引入新金融业态;四方机厂旧址变身“都市科学城”……这些都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拓开了无限空间。

看见岁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脉,是城市更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在老城更新的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护,才能托起历史保护与未来创新的共治共兴。(王学义)

青岛日报2021年12月10日4版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