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过客”当“村民”!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医惠乡亲”坚持送医送药24年

“徐主任,我关节炎犯了,要不要打封闭针?”晚上9点多,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退休医生徐德清接到了王哥庄返岭社区居民刘先生的求助电话。虽然夜已深,虽然徐德清已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他俩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客套”,因为他们已经相识24年了。  

1997年,八医成立了巡回医疗队,徐德清担任队长,医疗队开着“健康大篷车”,带着B超、心电图、化验仪等设备穿梭于青岛各大山村,为村民们提供健康服务,破解偏远山区乡亲看病难、缺医少药的问题。渐渐地,医疗队形成了一个响亮的品牌—“医惠乡亲”。24年来,像刘先生这样经常找徐德清和队员们求助、就医的村民们不计其数,他们也从医患关系慢慢变成了好友。

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天雪地的隆冬,巡回医疗队每年坚持下乡巡回100余次,每年无偿诊治患者3万余人次。他们不把自己当作“过客”,而是让自己成为“村民”,“风里雨里翻山爬坡,送医送药数年不辍”,这是父老乡亲送给八医巡回医疗队的最高赞誉。在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的第八批“青岛市服务名牌”名单中,“医惠乡亲”名列其中。24年来,不断有老队员退休,又有新医生接棒,这块金字招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尘封,他们还在坚持以实际行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医惠乡亲医疗队冒雨下乡给村民义诊。

第一次义诊400多名村民守在村头,巡回队承诺会“常来”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八医的前身便是崂山县人民医院,生于崂山、长于崂山,八医始终与当地父老乡亲血脉相连,为他们的健康殚精竭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崂山深处的山村交通并不便利,许多村民一辈子都没见过医生、去过医院,病了也只是到村卫生室拿药。为了让交通不便的乡村村民病有所医,八医许多科室自发组织相关专家下乡义诊,他们牺牲了休息时间,骑着自行车走在山间小路,为村民们送“健康”,深受老百姓欢迎。

为了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使巡回医疗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1997年12月,八医成立了巡回医疗队,并为他们配备了专属“120”急救车和急救设备,也就是“健康大篷车”,车载B超、心电图、化验仪等设备……他们下乡的装备可谓是“腾笼换鸟”。

72岁的徐德清已退休多年,他至今还记得健康大篷车沿着崎岖的山间道开到下葛场村时的场景,“那时是早上7点,400多名村民却早已等候在被临时布置为小型医院的村委办公楼前。然而村民太多,我们忙碌了一天还没看完。村书记只得呼吁:‘请60岁以下的村民回去,下次专家们还会来!’乡亲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当时95岁的尹修(化名)是下葛场村岁数最大的老人,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城里医生进村,他激动地拉着专家的手说:“这个村已有100多年了,步行到山下的马路至少需要3个多小时,开车进来和出去也都非常艰难,所以,村民得了小病能扛就扛,真不行了才到医院。听说专家今天来,我和不少村民昨晚兴奋得几乎一夜睡不着觉,今晨5点多钟就到村头等候。”

临别时,巡回医疗队医护人员们握着村民们的手不停地说:“以后会常来,以后会常来……” 而他们也兑现了这份郑重的承诺,每年到这里开展两次大型义诊活动,小型义诊更是常有。

巡回医疗队进山村送健康。

送健康太多次,他们成了“荣誉村民”

巡回医疗队的足迹不止于崂山,西至高密,北至莱西、烟台交界……他们每年下乡巡回100余次,深入100多个乡村,无偿诊治患者3万人次。他们不是把自己当作过客,而是真正把自己当成村民,这样才能沉下心来为村民解决健康难题。

时至今日,当徐德清走在崂山区的江家土寨和返岭社区、城阳区山色峪社区、李沧区湾头社区等社区街头,还会被许多年长的村民认出,拽着他回家吃饭。因为当年到这些地方义诊的次数太多,为村民做的健康实事太多,徐德清和王泽山、秦丕效、李武伦等近10位专家曾被这几个社区授予了“荣誉村民”称号。社区逢重大活动还会邀请他们参与,并邀请他们对山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有时候健康大篷车走在去义诊的路上,就会有村民热情地跟我们招手,‘徐主任,你们又来了’。如果顺路,我们也会捎着他们去目的地。”徐德清说。

健康大篷车不仅是代步和运输工具,也为村民们打通了急救通道。一旦遇到危重患者,他们现场急救后,用“健康大篷车”立即送到八医或附近医院,以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1999年3月,巡回医疗队专家在崂山区王哥庄镇江家土寨义诊时,正遇到50多岁的电工江先生不慎从10多米的高压线杆摔下,命悬一线。时任八医院长的孙玉安带领大家立即现场对其采取急救措施,随后送到八医救治,及时挽救了他的生命。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乡村纷纷联系八医,希望巡回医疗队能够到自己村里来为村民服务。医疗队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要求,由原来每周下乡一次,变为两次。

除了义诊,医疗队还为许多山村免费送去常用药、免费查体,如遇到需要进一步检查或住院的村民,队员们总是优先为他们做安排,并对困难村民实行减免优惠政策。当时的中医科主任王泽山特别细心,总是在义诊现场不厌其烦地叮嘱村民何时到医院找某某专家进一步诊治,如果在医院,他都是亲自陪同,尽量节省村民的就医时间。由于他热心、细致又爱叮咛,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大爷”。

新时代承担新使命,紧密型医联体为百姓托起健康梦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如何让村民们日常也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成为队员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医院商讨后,决定选派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对乡医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邀请他们到医院相关科室免费进修,无偿为他们提供吃住。自巡回医疗队成立以来,他们已为100多个山村(社区)的近1000名医生开展多轮培训,力争使他们成为全科大夫。这也成为医联体的雏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如今村民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巡回医疗队”。于是,“医惠乡亲”服务也与时俱进,增添了新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八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许多街道卫生中心或社区医院签署了共建医联体合作协议,不断创新开展“送健康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把“医惠乡亲”服务推上了新的高度,为构建城市三级医院“顶天”、基层医疗机构“立地”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共享优势资源、推动健康青岛建设作出了八医贡献。

近两年,李沧区永清路社区居民对永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愈加信任,身体不舒服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不是去大医院。因为自从中心成为李沧区首家社区医院后,八医便派10余名专家长期直驻社区,实现病房共管,同步帮、教、带,此外,还有各学科骨干对口支援社区医院,增设专科门诊,轮流坐诊。在这里,居民只需要花一级医院的价格,便能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

八医与永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紧密医联体启动仪式。

不久前的一个上午,40岁的刘先生因心跳缓慢到永清路社区医院就诊,因无法判断病因,门诊医师立即联系八医老年医学科主任、八医永清路紧密型医联体病房主任袁涛进行紧急会诊,初步判断患者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随时会发生休克。袁涛立刻联系医院,120立即赶来,患者当天下午就成功入院,次日手术。从基层首诊到三级医院专家基层会诊,再到上转三级医院住院,仅仅用了半天时间,这得益于紧密型医联体中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作用。永清路社区医院相当于八医的一个科室,病人上转像转科一样方便。

永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非八医唯一的紧密型医联体单位。八医“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医联体单位中实行符合各自情况的“支援”。比如在王哥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的是教学助长计划,八医专家通过带教、培训等方式帮助当地医护人员“补短板”。此外,八医与王哥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打造一体化慢病管理服务新模式;在崂山区沙子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医长期与三个卫生室长期开展社区合理用药指导,并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在各医联体单位的携手合作下,八医胸痛中心日前晋升国家级胸痛中心,填补了青岛市北部区域医疗空白。

在八医的“医联体”计划中,还有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会陆续加入,共同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区域内医联体新格局,为老百姓织牢织密健康网。

“医惠乡亲”的故事还在继续,队伍并未因为老队员们的退休而解散,越来越多的新队员主动“接棒”,他们有个共同的信念:让患者不再是病例本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个身边的朋友,让医院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医院。(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