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技师班:月薪过万成企业的“香饽饽”,为啥却始终“热”不起来

开设大学生技师班,面向全国招收大学生到技校学技术——青岛市技师学院在全国开了一个先河,在高校掀起大学生到技师学院“镀金”热潮。如今11年过去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技师班”情况如何?早报记者探访发现,从这里走出去的许多大学生技工成为企业的“香饽饽”,月薪甚至超过万元,李强和袁靖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但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技师班的招生数量却始终“热”不起来。

开设技师班专招大学生

今年9月初,青岛市技师学院3个专业的大学生技师班顺利开课,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大学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旅程。

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智造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同学在集中上课。

9月14日上午,记者在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智造学院看到,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已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动手进行技术实际操作了。在集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室里,大学生技师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正在学习电路,教室的后面摆放着几台机床,学生不仅可以学理论,还可现场操作设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会现场追问老师,直到搞明白为止。

“技师学院就是以学技术为主,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才能尽快掌握新技术。”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智造学院老师徐丕兵介绍,在大学,这些学生都是以学习理论为主,来到技校则是以动手实践为主,边学理论边操作,由于大学生的理论素质和理解能力较强,所以学起这些新技术吸收很快。

2009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者,青岛市技师学院开设了大学生技师班,引起了全国高校的关注,许多大学生纷纷咨询,第一年两个专业招生,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40多名大学生入校,其中包括名校毕业的本科生。今年是大学生技师班第10期招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一直比较稳定。最近两年,招生数量小幅上升,今年的大学生技师班3个专业招收了70多人。

求职受挫决定学门技术

徐丕兵老师介绍,今年设立了3个大学生技师班,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招收了28人。

青岛市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往届毕业生,应届生报名的不到三成。学生中有少数高校本科生,但还是以高职、高专毕业生为主。记者采访得知,设立大学生技师班的初衷是招收应届生,可实际上往届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这主要是由于应届生未经历社会磨练,多数不明白职场的辛苦,往往求职姿态较高,认为自己凭大学所学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很多人在社会上经历了挫折后,才决定学门技术。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来技师班学技术的大学生,有许多不愿意抛头露面,尤其是个别从名校毕业的本科生,面对记者的采访躲躲闪闪。今年刚进入技师班的一名大学生坦言,自己来这里就是想悄悄学点技术,将来有个好的就业岗位。

首届大学生技师班的毕业生关方,是老师和同学津津乐道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他的去向和发展,自然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当年,关方大学毕业后一年半,因为工作不理想,在没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来到了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毕业后成为青岛一家大型企业车间的技术骨干,收入也是以前的好几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技师班学习的大学生,往往等不到两年毕业,就被许多企业盯上了。大学生技师班学生陈子健介绍,他是去年来技师班的,学习一年半让他受益良多,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技师班上课和大学完全不一样,老师带着做项目,参与各种技工比赛,就像在车间里干活一样,实践几遍就能学会不少知识和操作,比死记硬背强多了。现在已经有好几家企业向他伸出就业的橄榄枝。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生有的留在了青岛,进了重点大型企业,成了技术骨干;有的回到了家乡,同样在企业拿到了高薪。

传统就业观念正在改变

截至今年,已经有9期数百名大学毕业生在技师班充电后再就业。记者了解到,这些大学生中,不乏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名校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了青岛港集团、中车四方研究所、庞巴迪等知名企业。学院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就业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

在历届大学生技师班的档案中,记录着不少来此学习技术的大学生的体悟。2012年毕业于菏泽学院的姚相龙学的是法律专业,毕业后,他在一家企业做后勤管理,工资很低。听说技工比较吃香,而且挣钱也不少,和家人商量后,他报名参加了大学技师班。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的刘承贵本科学的是电气自动化,去年毕业在工厂工作半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有所欠缺,于是选择“回炉再造”。他说,学校里的实训设备,和工厂里用的设备一样。

记者获知,每年都有报名后没有来报到的大学生。有的是家人不同意,有的是自己有顾虑。“尽管如此,这也是好事,说明有些家长和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学一门技术的重要性。”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崔桂发说,有许多大学生和家长觉得坐办公室一月挣2000元,也比下工厂一月挣5000元强。想让这种传统就业观念得到转变,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崔桂发介绍,2009年,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大学生技师班,学制两年,首期共招收电气自动化和现代物流两个专业48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后全部被青岛大型企业“抢走”。2014年第三期大学生技师班,招生专业增加到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多媒体设计3个。几乎每届都存在招生招不满的情况。但作为职教改革的探索,虽然招生暂停了两年,但最后还是恢复并坚持下来。让人欣喜的是,今年的3个技师班虽然并没有按计划招满,但相比往届,报名人数有所上升。

对话 /

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大学生技师班的出现,特别是智能智造等高端人才方面,一定程度缓解了企业用工问题。在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迈出了职教改革坚实的一步。对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市技师学院智能智造学院院长崔桂发、青岛鸿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建。

记者:创立大学生技师班,意义何在?

崔桂发:当初设立这个大学生技师班,是发现企业缺乏优秀的车间基层管理人员,如车间的班长、车间主任需要扎实的技术能力,同时还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缺乏扎实的技术能力,一般的技术工人又缺乏较高的理论知识。而青岛市技师学院办大学生技师班,就是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提升技术能力,找到较好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难题。

记者: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还没有达到一定量变,什么原因?

崔桂发:这几年的大学生技师班招生情况处于平稳趋势。整体看没有太大量变,主要还是由于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要想让这些大学生放下身段,学门技术走进企业车间,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记者:有没有一条更加生态的途径,让更多大学生通过技师班走进企业?

徐建:我想肯定是有的。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的人才缺口较大,一个企业岗位分类很多很细,如果能在校企之间搭起一个人才培训平台,更多的大学生会主动回来学习技术,走进企业车间。

记者:大学生学技术进企业后,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徐建:一些大学生相对而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太愿意走进一线车间做技术工人。走进车间一线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为重要。有的大学生从一线走上管理岗位,月薪过万元的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文心雕龙遇上电焊火花

青大文学硕士李强7年前转行学电焊 现为山东技师学院教师

如今,李强已是山东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

站在三尺讲台前,山东技师学院41岁的李强老师侃侃而谈,在教授电焊技术时,他不仅能把《文心雕龙》《卖油翁》等文学作品引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听得入迷,更综合自己的文字功底和电焊技术,目前正在写一本预计30万字的焊接文献学书籍。

2013年8月2日,青岛早报以《宁做“金蓝领” 不当“苍白领”》为题报道了李强在青岛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焊接技术的消息。7年后,这个曾挣扎在文心雕龙与电焊火花之间的中年人,已经找到自己明确的人生坐标。

为“中国制造”输送人才

“7年前困扰我的‘里子’和‘面子’的矛盾早已不存在,我觉得目前的状态很好,或许这几年的人生经历,就适合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职业。”李强告诉早报记者,他经常跟学生聊天,讲起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觉得可以被学生借鉴,但是这经历并不能被复制,因为有太多难以想象的艰辛。

和7年前初次采访他相比,早报记者明显感觉到李强的成熟。他不再有心理压力,不再遮掩一些放不下的“面子”。2015年,李强应聘到山东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成了一名教焊接理论和实操的专职教师。他坦承,除了他学到的焊接技术,那份文学硕士的文凭也是他能找到这份工作不可或缺的砝码。“近期主要是做行政、文字方面的工作,教课相对有些兼顾的状态。”李强说,因为学生在技师学院要学习5年,需要学习多项技术,焊接课程只是其中一门,按照正常排课,每届学生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另一个学期没有这门课程,所以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他,也承担起教辅方面的工作。

“当年学电焊的初衷是做一名技术型‘蓝领’。但是随着钻研的深入,特别是来到校园工作后,觉得我更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李强坦承,相比去企业赚更多的钱,不如教更多人有钱赚来得痛快。“来学校学技术的学生多数不到20岁,大都没有经过学历教育,他们正处在迷茫期,更需要我这种‘过来人’多帮他们一些,通过我的经历,让他们懂得思考,为未来赢得更多机会。”李强说,他想明白了,即便自己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能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学生,一代一代传下去,为“中国制造”输送更多人才,才有成就感。

通向未来路径没有改变

“中间我的确彷徨过,特别是刚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电焊的时候,面对全国媒体报道的‘文学硕士回炉学电焊’这样的字眼,身上的压力很大。社会如此关注以及学校的期待,让我很怕失败。”李强说,所以在2013年底,他婉拒了早报记者的再次采访。因为那时有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看到关于他的报道后,也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成了他的同学,像他一样学习“蓝领”技术。

“学历和技术是两条不同的线,就现在来说,也应该算是两条‘平行线’,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别把这些小学弟们带入更迷茫的尴尬境地。”这是李强几年前常思考的问题。李强觉得,每条线都能通往未来,把握住机会去努力应该不会有错。

他暂时收起放在床头上的《文心雕龙》,换上《焊接理论及工艺基础》,开始“拼”。在莱芜技师学院学习期间,李强曾参加过一个业内知名的焊接大赛,并且拿到了一等奖。“那时我仅学习了不到1年的焊接技术,虽然理论方面很自信,但实操还是弱项,尤其面对的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选手。我拿着学校焊接车间的钥匙,从早晨6点练到次日凌晨3点,一蹲就是一天多,两个教练陪着我练习,训练时用的焊条也数不清多少了,睡觉时,膝盖和小腿甚至都没有知觉了。”回忆起备赛的那一个月,李强记忆犹新。

“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都有,也让我体验到拿高薪的‘蓝领’也确实不容易。”李强说,像在大连造船厂实习的时候,负责焊接难度较大的平角焊,根据技术要求,几十米作业距离中间不能有停顿,这些对他都是极大的挑战。

在莱芜技师学院学习两年毕业,李强拿到了焊接、电工等多个技师证书。“我又读了一遍《文心雕龙》,思考了很多,情与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继承和革新的结合⋯⋯”李强说,这些思考让他觉得通向未来的路径没有改变,所以拒绝了外地企业的高薪,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焊接课堂也有“文学味儿”

与李强的交流中,能明显感受到他身上文学浸润的影子。所以与其他老师不同,李强的课堂多了些“文学味儿”。“我经常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焊接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有文艺之美的气息。比如,我常给学生讲欧阳修的《归田路·卖油翁》,来形容技术的熟能生巧。学习焊接,也是要坚持长期摸索,不断完善,就能练出过硬的本领。”

在学生们的眼里,李老师是一名享受课堂的老师。“他的课非常有趣,能让人不走神,总感觉上课时间太短,除了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听到很多人生的精彩。”学生们这样评价。

如今,他把《文心雕龙》和《焊接理论》一起放到床头,希望真正能让文学和电焊碰出火花。“我喜欢研究大国工匠,他们都是不断否定自己来进步。焊接这门学问也是越学越多,根本学不完。”李强告诉早报记者,他正在写一本焊接文献学书籍,文献学是研究一门学问的入门基础,在他的这本书里把普通的焊接技术收纳进来,还涉猎一些焊接名人的小传、经历故事等,希望对学习焊接技术的人有帮助,目前已经写了22万字,正在寻找出版社。

记者手记

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是《文心雕龙》里的经典名句,李强走的路也与此相仿。一边是高等教育的文学硕士文凭,一边是技师学院的焊接技工专业,这两条看似平行的“学业线”在李强身上相交了。拿起焊枪的文学硕士李强,让文心雕龙和电焊火花来一次碰撞,这在当年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许他要放弃文学,成为一名生产线上的优秀技师;或许他要半途而废放下焊枪,重新沉浸在《文心雕龙》的字句中。7年后,我们很高兴看到,李强有了“里子”也找回了“面子”,因为焊接技术,他有了敲门砖,因为高等学历,他有了资格。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路上,经历过内心的彷徨与挣扎,“有里有面”的李强,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回顾

要让“里子”战胜“面子”

李强是山东博兴县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20多年前,与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生一样,李强希望通过上大学出人头地。2000年,从滨州学院中文系毕业的李强顺利进入当地一家中学教学。“当时没有编制,只是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也就五六百元。”这份工作,李强干了两年。不甘寂寞的他选择考研,经过几年努力,青岛大学文学院成了李强的第二段大学校园经历。

从专科生直接阔步成为研究生,镀金成功的李强却没能享受到硕士学位带来的魔力。“200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学历并没有让我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我发现那时很多单位要的是技术或能力,而我当时好像除了文学和文凭,其他一无所有。”李强回忆,无奈之下,他先在一家私企做起了文秘的工作,此后,他还陆续当过记者,做过装修,但在心里都不是一份如意的工作。“2013年做私企行政的时候,工资收入能达到4000元左右,但我还想再好一点。”李强说,那时候他已经结婚了,加上家庭的负担,他开始“不安分”了,甚至把街头的炸串摊都作为工作考察目标。

2013年7月30日,这个日期深深地印在李强的脑海里。在青岛大学研究生导师徐鹏绪的推荐下,李强做了一个在外人和家人看来都难以接受的决定:去莱芜技师学院学电焊,一切从零开始,在技校学到的是实用技术,学了就能用。“那之前的两个月,是我感觉最‘困窘’的时间,在文学与技术的博弈中,我开始偏向技术,希望寻找一门适合自己的技术或是‘谋生手段’。”李强说,这也就是他当时说的“里子”战胜了“面子”。

2013年8月2日,青岛早报率先报道李强在莱芜技师学院的故事,随后全国上百家媒体纷纷来采访,一时间,“文学硕士回炉学电焊”让李强成了新闻人物。

学成后再就业月薪上万

毕业于山东大学的袁靖选择到技师班再学习  现在成为企业技术主管

从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的袁靖如今成为企业技术主管。

来自济宁农村的苦孩子袁靖,考入山东大学时曾经让全村人羡慕。然而,大学毕业后,他在6个城市换过10多个工作岗位。漫长艰辛的就业道路,让他懂得了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才是就业、创业的金钥匙。他凭借大学扎实的理论基础,放下身段来到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淬火”。两年学满后,袁靖被苏州一家机器人企业“抢”走,如今是一名技术主管,月薪过万,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名金蓝领。9月16日,面对早报记者的采访,袁靖讲述了他的故事。

大学毕业遭遇就业困境

1987年出生的袁靖从小在农村长大。环境的影响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素养,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9年,袁靖从山东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没想到刚刚踏入社会,本想一展抱负的袁靖便吃了苦头。

拿着名牌大学的本科学历,袁靖先是在老家济宁一家电动车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干了半年后,他觉得没有发展前景,便南下闯荡,应聘到一家塑胶电子制品厂办公室岗位,但很快又离职而去。袁靖先后在上海、福建和浙江转了一圈,都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随后他再次回到老家,借助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开了手机店。可他发现这样的创业根本不适合自己。

袁靖说,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心高气傲,怀揣着“年轻就是资本”的信念,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断在职场上“漂泊”。上海、福州、贵阳、深圳、温州⋯⋯许多大城市留下了袁靖的足迹。四处闯荡的经历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财富和经验,他在迷茫中开始反思。2010和2011年,袁靖连续两次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止步于面试。

袁靖踏入社会4年,辗转在6个城市工作过,遇到了人生一道道坎坷,大学所学的知识与实践中的工作无法快速融合,换了10多个工作岗位,最终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这个时候他想到了是否要学一门技术,才是实用的就业路径。

选择就读技校找到出路

今年33岁的袁靖介绍,他有两个母校,一个是山东大学,另一个就是青岛市技师学院。这两个“母校”对他来说同样重要,前者让他打下了理论基础,后来给予了他实践的技术。说起自己后来的就业经历,袁靖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自信,和原来遇到就业困境时的情绪判若两人。

2014年,处于就业苦闷中的袁靖,面对家人和朋友的闲话,开始了一次次思想挣扎。一天,他在搜索大学生就业信息时,突然看到一条新闻报道说,青岛市技师学院有一个大学生技师班正在招生,像他这种情况不仅可以免费学技术,而且就业也有保证。最终,在亲友、朋友疑惑和不解的眼光中,袁靖做出决定:重回学校,到技校学技术。当年,袁靖报名成了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

重回校园的感觉,和在大学读本科时完全不是一回事。技校的第一堂课就让袁靖眼前一亮,与大学不同,技师学院的教室里配电柜、继电器一应俱全,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亲手上台操作各种器械。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操练,加上大学生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袁靖的接受能力极强,很快就初步掌握了技术的要诀。

掌握技术成为企业“大拿”

袁靖说,无论山东大学还是技师学院,都给了他所需要的知识,在山大学习到的知识偏重于理论,青岛市技师学院的课程更加注重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学到的实实在在技术,是在大学课堂上所没有的,两者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有了理论的铺垫,学技术也得心应手了。在青岛市技师学院学习的过程中,让袁靖明白,现在的信息技术瞬息万变,技师学院是本着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而培养人才的,这让他对将来的就业充满了信心。

通过两年大学生技师班的学习,袁靖掌握了低压接配线、PLC编程、气动和液压等技术技能,并在机器自动化方面找到了努力的方向。2016年,袁靖从技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苏州一家机器人企业,从机器人销售、编程和调试工作做起,凭借着本科学习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技校学习掌握的实践本领,短短一年时间,他就成了公司里的技术“大拿”。目前,袁靖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主管,带领着20多人的技术团队,负责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销售。

月薪过万建立幸福家庭

“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更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了信心。”袁靖说,当时因为女友也在苏州工作,所以他应聘进入苏州镒升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如今,他已经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有车有房,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并且在老家投资购买了一套房产。事业上的顺利,小家庭的幸福,让袁靖对自己的现状十分满意。这一切证明当初到技师班的选择是对的。

“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而不仅仅是有技术,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袁靖说,他在机器人企业工作,从最底层做起,有时候为了完成一项技术攻关,一坐就是一整天。他结合在技师班学到的实用技术,入职不到一年就当上了技术主管,他和团队一起主要负责企业的技术攻关。

说到自己的就业经历,袁靖感受最深的就是,掌握一门技术,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就等于拿到了“金刚钻”,心里就有了底气,待遇自然也就不用说了。袁靖说,开始进入企业时,他的月薪才3000元,不过很快凭借过硬的技术升任主管,如今月薪已经超过了万元。在袁靖的介绍下,他所在的机器人企业每年都要到青岛市技师学院挖人才。

对话

有了技术才有底气

来自农村的袁靖深知,在大学本科的4年,让他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技师班又让他学到了实在的技术,这两个“大学”,都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经历。采访中,袁靖多次提到自己有两个“母校”,正是这些年的磨练,让他在求学、就业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

记者:当初选择技师班,面对什么样的心理压力?

袁靖:各方面的压力肯定是有的,毕竟我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决定去技师班前,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搏斗。那段时间,我的内心经历了什么,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关键是最终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走出来了,也就解放了。现在想想,当初的选择一点没有错。

记者:到技师班后,后悔过吗?

袁靖:有过思想挣扎,谈不上后悔。随着一步步掌握了技术,再看看其他大学生学技术后就业都很好,信心就更足了。

记者:将来有什么打算?

袁靖:目前的工作很稳定,也很喜欢这个行业。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将来如何,自己拥有了过硬的技术,到什么时候心里都很有底气,不会害怕失业。

/ 延伸 /

企业急需技术人才

位于高新区的青岛鸿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每年都需要大量的一线车间技术工人。从事20多年人事工作的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介绍,目前研发类的人才主要来自名校大学生,人员相对比较稳定。最缺的就是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公司每年都会从青岛市技师学院招聘近百名优秀学生。“从这几年的用工看,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大多数能力非常强,有许多大学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从一线工人干到了管理层。月薪一般在万元左右。”徐建说。

徐建介绍,公司的技术骨干董淑团、赵孔聪、徐文腾等人,都是从大学生技师班毕业后走上企业技术岗位的。经过短时间的车间实践磨合,很快成为技术骨干。从技师班毕业的大学生,有许多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大拿”。面对一线技术工人有极大缺口的现状,青岛市技师学院每年都为企业解决不少用工难题。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