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鹏城来 | 让人才感受到城市的“爱”

青岛日报2020年9月21日2版

让人才感受到城市的“爱”

——看深圳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深圳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而对于人才,深圳还有一句口号叫“‘深’爱人才,‘圳’等你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的发展经验证明: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城市才会持续不断地增强竞争力。

城市文化吸引人

走进深圳人才公园,处处可见人才元素,百杰山、院士林、求贤阁……充分凸显出人才主题。巧妙的设计、精致的雕塑,漫步其中便能感受出这座城市对人才的“爱”。

深圳人才公园处处凸显人才元素。梁超 摄

人才是深圳城市发展的重要基因,近年来,深圳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城市的核心战略,系统优化重构人才政策体系,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深圳企业家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表达了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尊重和礼遇。

2015年7月,魏博创立了深圳市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其旗下品牌——来画是一家商业级短视频智能创作平台。初见魏博,黑框眼镜、红色帽子,是他最显著的特点,这位“90后”多年前怀揣几千块钱,只身来到深圳。“当年刚到深圳,人生地不熟,便入住了青年驿站,除了可以免费住7天外,还提供多种温馨服务。”对于一个外来人,这样的感觉让他倍感亲切。偶然的机会,魏博开始接触动画视频,“动画视频可以通过最简单、有趣的方式,传递晦涩复杂难懂的概念。”精准的市场定位,优越的创业创新环境,魏博很快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在深圳,像魏博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深圳成就了他们的梦想,也将一座城市打造成了创新创意创业之城。

机制留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创新,吸引和汇聚了大量海内外优秀人才。

深圳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圳”等您来。梁超 摄

截至目前,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4万人。

黎钊洪是深圳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原本在广东佛山做家具,第三次创业从传统行业转型,怀揣着“机甲梦”来到深圳。从零开始,直到今天把“格斗机器人”做成产业。“来深圳七八年了,来了就不想走了,因为深圳太让人有归属感了!”

为了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深圳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场化方式的人才认定激励机制。去年,深圳出台“科技计划改革22条”创新举措,推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以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方式支持人才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今年面对疫情影响,联合深圳中行推出“战疫人才贷”专属融资服务项目,为参与抗疫的人才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梁超 摄

而今年11月1日即将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为深圳引进高科技人才再添助力。在国内立法中首次确立公司“同股不同权”制度,并允许设置特别表决权的公司通过证券交易机构上市交易,从而保证上述股东在公司进行多次股权融资后,仍可以较小的持股比例对公司享有控制权。“这一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保护公司创始股东权益,激发引进资本积极性,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深创业,对深圳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高端平台“筑巢”

在本月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上大会启动仪式上,深圳又放大招,将以更加开放的举措,高水平建设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鹏城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15%的个税税负差额补贴标准。

今年4月,深圳出台《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光明科学城将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进管理机制,推行精准引才创新举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探索实行人才薪酬包干制,集聚全球优秀团队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高地。

另外,深圳打造的基础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正在推进建设“鹏城云脑II”。

鹏城实验室实行全新机制:形成了“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的新型事业单位法人管理体制;实行科研人才“全职+双聘”为主体、“兼聘+临聘”为补充、“科研+管理+技术”分级分类管理、市场化激励的用人模式。成立一年多,鹏城实验室迅速集聚海内外专家1700多名,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正是这些高端平台,有效集聚天下英才,为鹏城“展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深圳记者 梁 超)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