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青岛人|陈坚:故乡的山海风景,永恒的心之“秘境”

从陈坚在青岛居住的小区高层画室望出去,石老人的山海一览无余。一天之中崂山云雾的起落,光影的丰富变化,在这位老青岛眼中,呈现既亲切又生疏的美。似乎还是第一次,他如此长久细致地感知这座比故乡更久远和响亮的名山,体味自然赋予它的神秘奇幻色彩。

陈坚

2020年整个春夏时节,陈坚一直在青岛。自从25年前进京,这是他在故乡停留时间最久的一次。疫情带来阻隔,却也放缓了超速的节奏,暂且将他从中国美协理事、水彩画艺委会主任的身份与奔忙中抽离,重回故乡的时间坐标和山海情境。

2020年陈坚的青岛时间,始于崂山。

从画室到山间,从九水到仰口,他留意崂山的一草一木,感受它与众不同的气息:“移步易景,千姿百态,神秘而亲切,自有一股仙气在里面。”特别到了盛夏时节,山中满满的色彩,有形有色,有雾霭,有水气,意味水彩才是表现崂山的最适宜的方式。有五、六次,遇大雾,山石、树木在云雾中隐现,如海市蜃楼,那种真实的虚幻,让画家着迷……他许下诺言,2020年将集中全部精力,画崂山,“100幅太少,数百幅是初步目标!”

雨后 陈 坚 纸上作品

一直以来,海是陈坚创作的永恒主题。他说过:“如果没有海的浸润和滋养,我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想像力和心胸。”当然,入画的一定是家乡青岛的海。他的海之风景抽离明亮的色彩,忽略周遭的建筑,只有肃穆的树影和深邃的海面,呈现自然的静阔……而画中那片海,有着十分具象真实的由来:那是他每每回到青岛常去散步的雕塑园海滩,夜阑人静时周围的建筑物都隐入暗影,如离尘嚣,每当此时,他会坐下来静静发一会儿呆,任思绪驰骋。在只属于他的青岛“秘境”,创作的能量积蓄并涌动。

崂山,或许是陈坚一处新的青岛“秘境”。在他的崂山风景中,有云霞的氤氲,雾气的弥漫升腾,山势树影的险拔多姿,更重要的是他赋予了崂山更多不一样的色彩……与海的静阔一脉相承的,是山的壮美,那是只有专属的“秘境”才会拥有的遗世独立之美。

在陈坚看来,崂山作为创作题材太丰富了,“它塑造青岛人的禀性气质,承载诸多人文掌故,特别当你以一个青岛人的身份去体验、去深挖它精神性的独特之时,一定超越眼前的风景,是投入了更多个人情感的心之风景。”

从一片海到一座山,建立在对城市历史地理的熟稔之上,陈坚试图把一个青岛人积蓄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很多画家喜欢去各地写生,我不太同意。我想要找到一个地方,就把情感放在那里,哪怕扎根10年、20年、30年,扎根得越深,画出来的作品越感人。对于一个地方、一番景致,如果你自己都不了解、不动容,画出来的作品自然也无法感动他人。所谓技法只是一个壳,没有核。”青岛,就是陈坚最熟悉也最动容的城市和景致。

陈坚对这座城市怀有怎样的深情,或许正像他看似不经意笑言的那样:“永远都是身在北京,心在青岛。”作为中国当代水彩画界的领军人物,褪去所有的身份标识,他永远是那个每年必定回“家”,会抱住老友流泪、聊往事聊到深夜的念旧的青岛人。

水彩画与青岛有百年之缘,在陈坚眼中,那是绝配:“青岛这座城市太轻透了,本身就像一幅水彩画。它就是这样一个轻快的城市,像小提琴奏出的悠扬明亮的乐音。” 1995年离开青岛,一晃整整25年,陈坚总希望能为这座自己的成长之城做点什么,他常把展览搬到青岛举行,在一些本土重要的展览中现身,直陈青岛艺术领域的短板和匮乏,也会极力参与高校的水彩主题活动,试图把最新鲜的水彩画创作研究成果传递给后辈……

上世纪80年代,陈坚曾与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共同创办了聚集创作者的台东文化馆“太阳社”。当初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年过六旬的大家,热血还在。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更注重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并非来自获得了多少物质与名利,恰恰在于付出了多少。“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群体都应该尝试改变,官员、企业家、城市中产阶级、教育机构,还有普通市民,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在GDP之外,你对城市有什么贡献?”

在陈坚身上似乎总有那么一股子劲儿,如他所说,是青岛人特有的山一样的性情,这种真性情让他“持续去做一点事情,不为物质,不为名利,只为精神,只想为城市增加一点现世的自创的分量,为子孙后代累积哪怕一点点文化积淀,并使之形成一种可持续的风气。”(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