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别让"控评泡沫"淹没作品评分榜


文/杨闻远(作者系青岛大学 学生)


控评,即操控评论,一般表现为网友将特定文章、动态、或词条下的正面评论大量点赞、回复,使其拥有一定热度,同时设法删除或者打压负面评论。针对这种违规操作行为,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便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养号”形式刷量控评等行为。近日,#央视曝光水军控评潜规则#登上热搜,再次让影视剧控评进入公众视野。


控评往往是有组织、群体性的,所以这种行为的发出者往往也被称作"水军"。毫不夸张地说,水军控评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就如白蚁于木塔般的威胁——如若此种操作不加以及时制止,水军产出的"泡沫"迟早会漫溢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控评为什么危害风气?首先就在于这种行为影响用户体验。要知道,大多数观众点进影视作品的评论区,只是想"先看答案再答题",看看网友怎么说,再决定自己看不看。进入评论区却发现进入了一个大型控评现场——看吧,又怕内容出现硬伤浪费时间;不看,又怕因为某些恶评错过好剧。而平台费尽心血打造的评分机制碎了一地,显得荒谬又可笑。比如,最近《风起洛阳》的未播先评就让人看了笑话。前不久被点名下架的某网络平台上对这部戏的评价可谓是两极分化,一星(最低分)和五星(最高分)交替出现,让人误以为该剧又是一部"割裂"大作——但该剧的播出时间被推迟,这还没开播,评论战却已进入白热化,的确莫名其妙。



其次,这种行为是对市场规则的扰乱。每一部影视剧的播出,都离不开其创制团队的背后努力。水军的存在使得一些烂剧也能拿高分,一些好剧却无人问津,这样的现象势必会让那些真正优秀的创制者受挫,以质量、内容为创作导向的影视作品也会越来越少。维护文化产业"优胜劣汰"的基本市场规则,就要着手解决控评行为滋生的一系列"操作",如超前差评、提前养号、刷分、删评等。


如果仅仅在"危害风气"的范围内讨论这件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件所谓"不好"的事情。实际上,这种行为还涉嫌违法。早在今年2月,就有网友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留言询问"电视剧控评"是否违法。对此,官方给出的回应是肯定的,控评的确涉嫌违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针对控评乱象,我认为还需多方发力共同治理。平台要利用技术手段辨别水军账号,降低或剥夺违规账号的发言权。影视创制方要提高推广水平,提高宣推过程的透明度,发掘多种渠道形成自身评价体系。同时也要引导受众消除"粉丝滤镜",避免由于个人主观色彩给予偏离实际的评价回馈。多方合力整治控评,才能还文艺评论清朗环境。(本文仅为参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海新闻意见)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