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去学电焊的文学硕士,已当老师好多年,《文心雕龙》《焊接理论》是枕边书

站在三尺讲台前,山东技师学院41岁的李强老师侃侃而谈,在教授电焊技术时,他不仅能把《文心雕龙》 《卖油翁》等文学作品引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听得入迷,更综合自己的文字功底和电焊技术,目前正在写一本预计30万字的焊接文献学书籍。

2013年8月2日,青岛早报以《宁做“金蓝领”不当“苍白领”》为题报道了李强在青岛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焊接技术的消息。7年后,这个曾挣扎在文心雕龙与电焊火花之间的中年人,已经找到自己明确的人生坐标。

为“中国制造”输送人才

“7年前困扰我的‘里子’和‘面子’的矛盾早已不存在,我觉得目前的状态很好,或许这几年的人生经历,就适合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职业。”李强告诉早报记者,他经常跟学生聊天,讲起自己这几年来的经历,觉得可以被学生借鉴,但是这经历并不能被复制,因为有太多难以想象的艰辛。


如今,李强已是山东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

和7年前初次采访他相比,早报记者明显感觉到李强的成熟。他不再有心理压力,不再遮掩一些放不下的“面子”。 2015年,李强应聘到山东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成了一名教焊接理论和实操的专职教师。他坦承,除了他学到的焊接技术,那份文学硕士的文凭也是他能找到这份工作不可或缺的砝码。 “近期主要是做行政、文字方面的工作,教课相对有些兼顾的状态。 ”李强说,因为学生在技师学院要学习5年,需要学习多项技术,焊接课程只是其中一门,按照正常排课,每届学生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另一个学期没有这门课程,所以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他,也承担起教辅方面的工作。

“当年学电焊的初衷是做一名技术型‘蓝领’。但是随着钻研的深入,特别是来到校园工作后,觉得我更适合教师这个职业。”李强坦承,相比去企业赚更多的钱,不如教更多人有钱赚来得痛快。 “来学校学技术的学生多数不到20岁,大都没有经过学历教育,他们正处在迷茫期,更需要我这种‘过来人’多帮他们一些,通过我的经历,让他们懂得思考,为未来赢得更多机会。 ”李强说,他想明白了,即便自己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能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学生,一代一代传下去,为“中国制造”输送更多人才,才有成就感。

通向未来路径没有改变

“中间我的确彷徨过,特别是刚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电焊的时候,面对全国媒体报道的 ‘文学硕士回炉学电焊’这样的字眼,身上的压力很大。社会如此关注以及学校的期待,让我很怕失败。 ”李强说,所以在2013年底,他婉拒了早报记者的再次采访。因为那时有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看到关于他的报道后,也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成了他的同学,像他一样学习“蓝领”技术。

“学历和技术是两条不同的线,就现在来说,也应该算是两条‘平行线’,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别把这些小学弟们带入更迷茫的尴尬境地。”这是李强几年前常思考的问题。李强觉得,每条线都能通往未来,把握住机会去努力应该不会有错。

他暂时收起放在床头上的 《文心雕龙》,换上《焊接理论及工艺基础》,开始“拼”。在莱芜技师学院学习期间,李强曾参加过一个业内知名的焊接大赛,并且拿到了一等奖。 “那时我仅学习了不到1年的焊接技术,虽然理论方面很自信,但实操还是弱项,尤其面对的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选手。我拿着学校焊接车间的钥匙,从早晨6点练到次日凌晨3点,一蹲就是一天多,两个教练陪着我练习,训练时用的焊条也数不清多少了,睡觉时,膝盖和小腿甚至都没有知觉了。”回忆起备赛的那一个月,李强记忆犹新。

“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都有,也让我体验到拿高薪的‘蓝领’也确实不容易。”李强说,像在大连造船厂实习的时候,负责焊接难度较大的平角焊,根据技术要求,几十米作业距离中间不能有停顿,这些对他都是极大的挑战。

在莱芜技师学院学习两年毕业,李强拿到了焊接、电工等多个技师证书。 “我又读了一遍《文心雕龙》,思考了很多,情与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继承和革新的结合……”李强说,这些思考让他觉得通向未来的路径没有改变,所以拒绝了外地企业的高薪,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焊接课堂也有“文学味儿”

与李强的交流中,能明显感受到他身上文学浸润的影子。所以与其他老师不同,李强的课堂多了些“文学味儿”。 “我经常在课堂上引经据典,焊接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有文艺之美的气息。比如,我常给学生讲欧阳修的《归田路·卖油翁》,来形容技术的熟能生巧。学习焊接,也是要坚持长期摸索,不断完善,就能练出过硬的本领。 ”

在学生们的眼里,李老师是一名享受课堂的老师。 “他的课非常有趣,能让人不走神,总感觉上课时间太短,除了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听到很多人生的精彩。 ”学生们这样评价。

如今,他把《文心雕龙》和《焊接理论》一起放到床头,希望真正能让文学和电焊碰出火花。 “我喜欢研究大国工匠,他们都是不断否定自己来进步。焊接这门学问也是越学越多,根本学不完。 ”李强告诉早报记者,他正在写一本焊接文献学书籍,文献学是研究一门学问的入门基础,在他的这本书里把普通的焊接技术收纳进来,还涉猎一些焊接名人的小传、经历故事等,希望对学习焊接技术的人有帮助,目前已经写了22万字,正在寻找出版社。(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启孟)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