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座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021年,哪些城市最具人才吸引力?
12月18日,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在线上通过直播形式举办。青岛再度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和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与青岛一起上榜的,还有北京、广州、成都、南京等城市和地区。

这是青岛连续第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第2年获评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这也是青岛入选的众多榜单中十分亮眼的一个。

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入选18—35岁年轻人心中5个美好生活城市榜单、毕业生首选城市排行榜第7名……
每一项荣耀背后,都饱含着这座城市满满的引才诚意;吸引力之下,是青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悉心躬耕的成才热土。
12月17日召开的山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
积极融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布局,青岛正用更大诚意、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人才“第一资源”,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更多活力。
01、做好人才“引育留用”,青岛连续三年取得佳绩
“最佳引才城市”评选作为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评选奖项之一,由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起,该奖项设立3年以来,旨在通过专业科学的调查和评选,观察城市在人才吸引、保留方面的表现,并从人才吸引力、人才保留率、人才活力三个维度上的综合得分,形成引才城市排行榜。

今年的评选中,获得最佳引才城市的有北京、成都、福州、广州、南京、青岛、厦门、苏州、无锡、银川等城市和地区。在评审们看来,这些城市和地区通过集聚优质资源,为人才提供一流的创新平台,实现了人才吸引力、人才保留率、人才活力的不断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城市“发展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青岛为何能脱颖而出?
近年来,青岛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畅通引才聚才渠道,构建人才赋能体系,全市人才总量、结构、素质均实现较大提升。今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突破26万人,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2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入选毕业生首选城市排行榜第7名,驻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保持在50%以上。秉持“青岛成就人才、人才成就青岛”的理念,统筹各类资源为人才提供赋能服务,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
在2021年度“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榜单中,上榜的有广东省、北京市、东莞市、杭州市、南京市、深圳市、苏州市、无锡市、武汉市、银川市和青岛市城阳区。获奖城市和地区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新时代促就业的有益探索,不断出台各项就业政策,推动我国就业形势逐渐企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青岛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牵头推进创业城市建设,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提升。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一系列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开展企业稳岗留工、高校毕业生聚青、职业技能提升等专项行动,搭建起灵活就业服务、企业急需紧缺用工对接、就业援助服务、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四大平台”,打造青岛创业总部实体平台。截至10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07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5.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8%,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创业倍增效应持续显现。

城阳区
城阳区从众多参评城市(地区)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现了城市就业工作影响力。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才就业、扶持企业发展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创新实施“千名大学生就业城阳飞扬计划”、为人才安居城阳“量身”打造了人才共有产权住房政策、高水平举办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就业平台搭建、创业载体培育、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源业扶持、人才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做好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工作。今年1—11月份,城阳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966人,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8952人,政策性扶持创业9481人,就业创业人员总数不断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02、政策PK降温之下,青岛靠什么吸引人才
一个城市,靠什么吸引人才?
不似过去“抢人大战”的硝烟四起,今年,一些前沿城市的引才政策正在悄然改变——
深圳发改委公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直接落户的门槛从专科抬高到本科,还将年龄收紧:本科35周岁以下,硕士40周岁以下,博士45周岁以下;广州市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取消人才住房政策的通知;杭州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的公告》,与原来的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相比,取消了大专生落户,落户门槛变为本科生……
从户口、住房、待遇、荣誉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层层加码”到“渐渐收紧”,传递出的不是人才资源的“降温”,而是政策攀比的“降温”。
单一的政策PK不可持续,城市竞争还要靠事业感召人才,靠平台集聚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意识到这一点的青岛,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抓政策落地,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今年5月,青岛印发了《青岛市“人才政策落实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健全人才政策宣传推介机制、优化人才政策兑现流程、强化人才政策监督落实,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以市场为主体,转变人才政策制定机制。需要什么政策,让企业说了算;谁是人才,让市场说了算;支持哪些人才,让资本说了算。

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实行人才定制政策,精准助力项目落地。破除“四唯”,重一线、重实绩、重发展的人才培育导向,围绕青岛重点产业赋予20家头部企业自主荐才权,遴选出297名行业拔尖人才,其中,40岁以下青年人才占22%,生产一线人才占57%,重点产业人才占49%。产业领军人才更加注重遴选创新能力突出、对青岛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人才(团队),打破原有财政资金拨款扶持模式,以项目直投和参股基金方式推动人才项目与产业精准结合。
打造品牌,拓宽引才聚才渠道。举办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周,推动创新技术、创业人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共组织线下活动30余场、3000余高层次人才参会,落地项目49个,签约投资额约53亿元。打造海外院士青岛行、青岛“蓝洽会”、千山峰会、“新锐青岛”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引才聚才品牌,每年吸引近万名海内外人才集聚青岛。

目前,已建成“青年人才驿站”18处,认定青年见习基地850余家,提供见习实习岗位5.4万余个,聘用“青岛校园引才大使”20余名,组织校地对接活动20余次,线下带动3500余名大学生参加见习实习活动,线上覆盖200万人(次)。
生态赋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青岛人才赋能中心”,设立青岛人才路演中心、高端人才猎聘中心、大数据中心、融媒体中心、人才展厅等板块,打造高端人才释放活力的集聚地,人才创新创业技术、项目的策源地,资本创投发现项目助力产业的融合地,全周期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赋能地。
打造“才赋云”全生态平台体系,创新构建青岛人才无感服务系统、青岛菁英卡平台系统、青岛才赋金融平台系统、青岛重点产业全球人才地图、青岛人才安居系统,打通数据、业务、服务、机制等渠道,全面提升数字化赋能、服务人才工作的水平。

设立“人才金”,启动运行青岛人才赋能资金,成为全市第一笔“拨改投”资金,撬动市场资本助力人才发展。
升级“人才贷”,风险补偿比例提升至80%,贷款余额增加至5000万元。
培育“人才板”,帮助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
03、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凝心聚力抓“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
12月17日,山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
全国上下高规格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凝心聚力抓“第一资源”的坚定决心。

当前,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上海、深圳、成都等先进城市立足国际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汇聚,郑州、长沙、济南等城市也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等打造区域人才增长极。
青岛承担着建设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支撑。如今的青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更加渴求人才。
发展需要人才,事业呼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眼下,青岛正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让更多优秀人才携手青岛、扎根青岛、深耕青岛,共创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作者 | 刘佳旎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