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融视点 | 规制算法推荐,网络更加清朗


文/王学义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等干预信息呈现;不得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这对于推进中国互联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算法推荐技术?就是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众所周知,互联网拥有海量信息,使用者不可能、也没必要了解所有信息,因此用户获取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的。而算法推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能看到什么信息。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高达10.11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对算法推荐进行规制已是必然之举。


规制算法推荐,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治理的需要。近年来,网络平台对算法推荐的使用,几乎已无孔不入。比如,经平台筛选,用户长期只能收到同一类信息,而困于这种“信息茧房”,既无法接触新鲜事物,也难以接纳不同观点;消费软件深度“懂你”,不知不觉间已磨刀霍霍,进行“大数据杀熟”;在各种信息诱导下,孩子沉迷于游戏;在平台规则设计下,骑手屡屡闯红灯、逆行;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高居热搜榜前几名,社会话题冷冷清清……这些问题日趋严峻,不仅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正常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公平公正带来了挑战。




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提出,制定完善对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办法。此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和《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并作出了相关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及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算法推荐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是落实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


规制算法推荐,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应该看到,《规定》对于算法推荐并非只是限制,更重要的还是建章立制、加强规范,提升防范化解算法推荐安全风险的能力,促进算法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2021年8月27日征求意见,到现在《规定》正式发布,“靴子”已经落地。《规定》厘清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多项责任和义务,对用户权益保护也提出明确要求。比如,保护用户的算法知情权,使其明白自己身处的算法推荐是怎么回事;保护用户的算法选择权,让用户可选择或快捷关闭;对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消费者等权益保护作出具体规范。这为平台立好了规矩,让公众看到了清除乱象的曙光,今后网络将更加清朗。


对算法推荐进行规制,《规定》迈出了关键一步。在国家加强互联网治理的大背景下,其成效可期。不过也要看到,该领域实践目前仍在探索中,在全世界也鲜有先例可借鉴,不可能一步到位。让算法向善优化,还需相关部门、企业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