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獾觅鸟拍海螺,青岛原来这么“野”
《一池汪洋》入选2021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 青岛生物多样性“海内最富”
全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参赛的2021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于去年12月26日揭晓,反映青岛“潮间带”海洋生物的纪录片《一池汪洋》从600多部视频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参与最终角逐的11部作品,并成为最佳制作奖的三部提名影片之一。另一部短片《青岛城市物种知多少?》成为B站特别创作组奖入围作品。两部纪录片都出自年轻的青岛魔鱼蓝创团队,导演白新宇介绍,青岛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魔鱼的自然纪录片摄制组在青岛的山林、海岸、河流、海湾、公园、海岛拍摄了近200个物种的影像素材,两部参赛纪录片只是这些素材的一部分,未来这些素材将以《青岛自然笔记》的名字与观众见面,把青岛野生生物的“野趣”呈现给全世界。
重新发现“野性”青岛
在李沧的大山里,夜视仪拍到了獾的一家三口;在浮山后的小区里,摄制组拍到了猫头鹰的行踪;在海洋里,镜头连续七天拍摄,拍到了海螺从产卵、孵化到小螺现身的全过程……2020年5月,青岛魔鱼蓝创组建了一个自然纪录片摄制组“荒野小队”,“我们带着摄影机走遍城市的荒野,用观察自然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发现了很多惊喜。”《青岛城市物种知多少?》里燕鸥漫天、虾蟹“横行”,野獾攀爬山岩的画面颇有喜感,该片已经在B站上线,也让青岛市民颇感新奇:原来在高楼大厦之外,青岛还有如此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
白新宇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在央视纪录频道的工作经历激发了他对自然纪录片的热爱,带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创立了魔鱼蓝创,“从题材上讲,我们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尤其是以海洋为特色的自然。魔鱼蓝创是海大校友跟科学家一块创立的团队,包含了生命、地质、水产、物理等五个以上自然学科。”此次进入2021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的《一池汪洋》很有代表性,所谓“一池”是指一个退潮后形成的小水潭,也叫“潮池”,这里生活着许多奇特的海洋生物,像是鲸鱼最怕的藤壶、长着关公脸谱的关公蟹、看似外太空生物的红条毛肤石鳌,它们遵循潮汐的节律,各自身怀绝技在海陆边界线上生存、繁衍。影片用特殊的技巧拍摄微小不易察觉的海洋生物,在一个小小的潮池里看见浩瀚而神秘的海洋。青岛700余公里的潮间带海岸线,潮间带并非枯燥的泥沙滩涂,而是分为“海藻森林”、“礁石峡谷”、“水底沙漠”等不同的区隔,温度、湿度、盐度都随时变化,生活在此的海洋物种进化出非凡的生存能力和人类意想不到的繁殖方式。
海洋纪录片很稀缺,很必要
在自然纪录片导演看来,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世界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青岛由潮间带、森林、河流、海岛构建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什么时候鮟鱇鱼最肥美,什么时候吃鲅鱼,什么时候江豚路过青岛,这些是生活经验,也体现了人、自然、城市之间的关系。”正在拍摄中的《青岛自然笔记》系统展现了青岛海洋生物、潮间带生物、胶州湾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白新宇表示,纪录片里美食类盈利最高,而海洋类纪录片难度较大,尤其缺乏有经验的水下摄影师,“2019年我开始拍摄海洋题材,当时全国户外水域能用的水下摄影师不超过十个,很多摄影师敢下水但是我们不敢用,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爱好者 ,职业水下摄影师很少,大部分年龄比较大,是以前的科学电影制片厂培训的。没办法我们只好自己培训,培训出来的是摄影师帮我们拍也帮我们培养人,为此我们还专门做了潜水培训公司。”
相对于BBC自然纪录片在英国的地位,国内自然纪录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白新宇坦言,“一部电影大制作凝聚十几亿的成本,而全中国的纪录片投资都不到十几亿。”在青岛拍摄自然纪录片,也有着独特的优势,“青岛是一个影视之都,每年有大量电影电视剧和综艺在这里拍摄,需要增加纪录片的拍摄,以完整的品类来实现电影工业化。”另一方面,青岛有海洋研究的优势,“BBC的海洋纪录片拍摄得到了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支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研究所。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再厉害也不是科学家,需要科研的支持。我们魔鱼蓝创为什么能早走一步? 因为我们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所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支持。就像陈晓卿拍《舌尖上的中国》,他本身是美食家,背后有美食专家团队支持;有合适的平台,有科研机构的支持,这样的纪录片才是完整的自然纪录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