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对教育更用心,对孩子更关心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能否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关乎国家的繁荣富强,也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这些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老百姓我们也在教育方面倾注了太多心血。但也应该看到,一些细节方面仍然需要更用心,对孩子也应给予更多关心关爱。


1

《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意味着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中国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家庭教育促进法》涵盖了家庭责任、国家支持和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方面,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列举了“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等9种科学方法。当然,法律主要意义在于指明方向,明确规则,家庭教育还是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但此前的“丧偶式育儿”“野蛮带娃”“任性带娃”等都将不被允许。

1月6日,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抚养权变更纠纷案,并针对监护人监护失职情况,向其发出了《家庭教育令》,责令其多关注被监护人的生活状况,如违反裁定,法院将视情节轻重,对监护人予以训诫、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全国第一份《家庭教育令》。从这纸《家庭教育令》内容可见:其一,充分体现了以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为最大原则。其二,突出了法律刚性,即如果义务履行人违反了《家庭教育令》裁定,将视情节轻重而依法追责。总之,“依法带娃”是件很严肃的事,所有家长都要睁大眼睛、付出心血才行。


2

1月6日,北京市长陈吉宁在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2年,北京将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出台政策支持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对于广大职场妈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据报道,0至3岁婴幼儿无人照护的难题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不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幼儿园能招收2至3岁幼儿,对于有效减轻双职工家庭负担,增强生育意愿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事实上,关于0至3岁婴幼儿的照护问题,国家早就关注到了。2019年,国办发布指导意见,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等。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然而,现实情况是各地鲜有“吃螃蟹”者。这一次,北京明确表示出台政策予以支持,就代表将直面“托位严重不足”的现实。也希望北京能通过实际行动来给更多地方提供示范。毕竟,“孩子没人看”绝不仅仅是北京才有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向下延伸,不断提高托育服务的托底功能,是成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配套,也是当前的一种刚需。


3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引发众多围观。报告显示,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为69.9%。也就是说,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了体制内就业。部分网友对此产生联想:多年前是跃跃欲试“下海”,后来是争先恐后进金融行业、互联网公司,如今开始选择体制内工作。有人调侃“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内”。

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向,历来引人注目。不少新闻已引发过讨论。比如,深圳中学录取名单国内外名校毕业生扎堆、杭州余杭区选调生清一色清北毕业生等。因此而引发的质疑有:国家最顶层的青年精英不去搞研究,谁来带领科技复兴?都进体制了,芯片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应该说,这些声音也是对社会关切的一种表现。但再想想,就会感觉“似是而非”。其一,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教育行业属于体制内,科研院所也属于体制内,清北学生去教书育人、搞科研,不行吗?其二,清北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与时代紧密相连,在互联网公司大批裁员等现实下,在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他们想尽量规避风险,应该被质疑吗?所以,不该用自以为是的期待来定义别人的人生。当体制内聚集大量年轻精英,不正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吗?

对年轻人少一些苛责,多一些理解,尽量完善规章制度,让各行各业拥有更多信心,不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