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更新换代,重建后的首批患者“出舱”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0日讯 在市立医院无菌层流舱内度过难忘的25天后,首批入舱的最后一位62岁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礼物——造血顺利重建。同一时间入舱的其他两位患者也已于两天前顺利出舱。他们是市立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重建后的首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重建后的无菌层流舱配有4张“百级”层流病床和2张“万级”层流病床,标志着市立医院复杂血液疾病的诊疗能力迈上新台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市立医院就建立了骨髓移植层流室,成功开展了青岛市首例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21年11月25日,“升级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重新启用,病房位于东院区A楼,设备环境全面升级。共设有6张床位,配置“百级”层流病床4张,“万级”层流病床2张。配有先进的可视电话、遥控心电监护等设备。其中“百级”病房可以进行自体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万级”病房可以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进行免疫治疗以及为开展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提供保障。

此次3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年长的60岁,最年轻的42岁。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后,市立医院血液科钟玉萍教授团队经过仔细评估,为其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方案。

患者需要经历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保存,无菌药浴入舱,移植前准备,大剂量化疗药物预处理,造血干细胞回输,合并症处理,造血重建,免疫重建等曲折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严格把控每个环节。与此同时,全体医护人员对移植患者们无微不至的爱护与关怀给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与温暖。

据悉,市立医院血液科主任钟玉萍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南(2021版)。钟玉萍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预后良好的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其核心技术是首先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体外冻存,待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及新型药物预处理,清除异常造血及免疫系统后再将其回输至患者体内,使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得以恢复和重建,从而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