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2日讯 在山东诗词学会组织的每一次诗词采风活动中,大家都能见到一位身高近一米九的山东大汉拿着手机认真地记录、揣摩着新写的诗句,那种认真的劲头让我们敬佩不已。这位“大汉”级别的诗人就是滨州市诗词学会会长马明德。
勤勉好学 艰苦中成长为部队争抢的好苗子
1952年,马明德出生于桓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生活艰苦,但父母非常支持他上学,希望他能学好知识,报效祖国。6岁时,马明德开始读小学。“那个时候教学条件比较差,没有纸笔,记得我们学习用的都是石板和石笔,石板一面做数学,一面做语文,然后擦掉再次使用。”马明德说。越是难得,越是珍惜,上学时期的马明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读书,他的学习石板上,大多数都是满满的对号,满满的5分。
马明德曾经听家族中的老人说起,他的曾祖马洪勋是一位秀才,曾写过一首咏赞家乡的诗作:出村远视尽棚檐,走近欣看韭菜鲜。两望东西邻孝水,除开芦苇是粮田。年少的马明德虽似懂非懂,却被诗中的韵律之美所吸引,从此深深地喜欢上了古诗词。每逢春节,马明德最喜欢的不是放鞭炮、吃饺子,而是喜欢挨家挨户的去读记别人家门口的对联。
1972年,高中毕业的马明德成了一名民办教师。20岁的马明德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高大的棒小伙儿,文化水平高,篮球打得又好。那一年征兵,当时的惠民军分区特别想把马明德留在当地部队。但在当时桓台属于昆明军区的征兵范围,为了留住马明德,惠民军分区以教师集训的名义将他送到了驻东营的惠民军分区独立营。昆明军区部队的人也知道有这样一个好苗子,带着济南军区一位首长的介绍信,连夜赶到东营独立营去争抢。只是晚了一步,人被惠民军分区给拦下了,马明德就留在当地部队。
军旅生涯 熔炼出饱含家国情怀的“大汉”诗人
部队的大熔炉进一步锻炼提升了马明德,他从普通士兵到排长、副指导员、副教导员,一直干到副团。也是在部队期间,表现优异的马明德光荣入党。当时在连队,指导员知道身高马大的马明德文笔好,能写东西,很多文字工作都让他执笔。“有次连队安排我写份典型材料,为了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写稿,我就躲进饲养员的宿舍,天气太热,就打一盆凉水,把两只脚泡进去降温,俯身继续撰写……”马明德笑着说。
在部队期间,惠民地区诗词学会成立,马明德在军分区领衔成立了诗词小组,从此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我最推崇的词人是辛弃疾,他的词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浓烈的铁血精神。”马明德说,“苏词以旷放为宗,应属自遣之句;然辛词以豪放为主,属于报国之器。”
有了诗词学会这个交流平台,马明德对中华古典诗词的热爱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日常工作中,注意学习研究。对于自己喜爱的辛弃疾更是做了深入地研究,在读辛弃疾作品的同时,马明德写出了两篇论文:《从辛词谈军事意象的运用》和《浅谈辛词的铁血精神及现实意义》。两篇高水平的论文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并在国家及省级专业刊物发表。
同辛弃疾一样,大汉马明德在日常生活中也喜欢创作军事题材类的诗歌作品,许多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七律·参观辛弃疾纪念馆》在山东诗词学会面向全国征文中获得二等奖;《参观甲午战争博物馆》《仰望北洋海军忠魂碑》等3首作品入编《甲午战争120周年诗词选》;《水调歌头·甲午战争百年祭》《访鲁北监狱武警执勤中队》分别入编第一、三届《军旅诗词奖获奖作品集》。2017年,应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胡迎建先生之约,作《七律·咏萧峰将军》。该作品与书法、绘画结合,2019年在江西美术馆“赣籍开国将军百战图”大型创作展中展出,并送将军后人珍藏。
退休不退岗 弘扬诗词文化照亮更多人
2009年年底,马明德从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退居二线,闲不住的他又开始在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上发光发热。2011年,马明德创作的《读乍启典先生<幽谷散香>》获得第二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二等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近10年来,参加全国和省级正规诗词大赛获奖24次,获一等奖5次,二等奖4次。因为诗词创作成绩突出,马明德曾担任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刊《诗坛》主编4年,现为山东诗词学会会刊《历山诗苑》副主编,中华《诗词月刊》格律诗词创作研究班顾问。在去年山东诗词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山东省优秀诗人”评选中,马明德膺选其中。
退休后的马明德坚持有光有热就要尽可能照亮别人。尤其是在担任滨州市诗词学会会长后,马明德带领众诗友致力于歌咏脚下的土地。他利用熟悉古典诗词的优势,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努力发挥作用,让古典诗词走进校园,向孩子普及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为进一步发掘滨州当地的诗词文化,马明德组织学会编辑《滨州百年诗词选》,多角度反映了滨州百年间的沧桑巨变,同时也填补了该市百年间的诗词资料空白;为宣扬当地革命红色文化,马明德组织学会15人辗转1500公里,途径7市,对渤海老区15处纪念馆、纪念地参观采风,创作诗词300多首,编辑出版《渤海魂诗选》,为滨州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增添了新光彩;最近,他又主编了《诗话滨州》,进一步增深了滨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马明德的带领下,滨州市诗词学会工作扎实,勇于创新,被山东诗词学会顾问、山东大学教授耿建华咏赞为“峰高齐鲁”,连续三年被山东诗词学会表彰为“山东诗词工作先进单位”。
马明德经常说:“在各种文化载体中,真正能够传承中华历史文明的,还是诗词。中华诗词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很高兴能够将自己这一粟之力贡献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更大的范围、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华诗词文化。”正如马明德在70岁生日创作的一首咏怀诗《七秩初度咏怀》所写:常言七十古来稀,时至如今已不奇。脚踏轻车行迥路,手持健笔赋新辞。大河奔濑终归海,小米化身甘作饴。漫道齿松霜染鬓,诗情佐酒醉东篱。对马明德来说,直面人生,贴近社会,用诗词的形式,抒发情怀,表达心志,让时代壮举、壮丽山河、幸福生活变成精美的语言,就是自己最惬意的事情了。(老年生活报/观海新闻记者 朱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