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点红酒软化血管?你被谣言带跑偏了吗?

每天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用前要抖一抖?核能供暖的热水也带核辐射?……近日,“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快来看看,你有没有被这些年度爆款健康流言砸中。

据介绍,针对此次发布的年度典型流言,权威专家根据其性质及传播规律将其分为“混淆概念”“成见效应”“不当联想”“主观推断”等多个类别,方便大家提高对流言的免疫力。该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承办。

流言把脉:混淆概念型

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与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混淆,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很容易上当受骗。

典型流言:接种新冠疫苗将致病毒“免疫逃逸”

真相:“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免疫逃逸”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发生,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该背的黑锅。

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并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即使没有疫苗,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免疫系统也会自己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会导致变异株的出现。

另一方面,“病毒增加几个突变,就可以抵抗抗体”也是不现实的。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就是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反之,如果接种者寥寥、疫病传播居高不下,病毒才会有更多机会发生突变。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办法还是尽快给大规模人群接种疫苗,减少病毒演化和变异的空间。

典型流言:口罩用前要抖一抖残留致癌物

真相: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会通过环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但在消毒过后,厂家会等环氧乙烷挥发后,才进行包装。此外,口罩在进行环氧乙烷杀菌之后,厂家还会进行环氧乙烷的检测,出厂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也就是小于10μg/g。

环氧乙烷是一种易挥发物质,当口罩通过多道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基本上不会带有造成影响的残留物质。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残留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佩戴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流言把脉:成见效应

对于不熟悉的科学技术,公众总会从最初的印象出发得出结论,而这种初印象往往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据的偏见。这种流言就是利用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实则是贩卖社会焦虑。

典型流言:隔空充电产生强辐射

真相:无论哪种方法的隔空充电(无线充电),其技术基础都离不开电磁波,而电磁波会产生辐射。不过,讨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考虑辐射量,如果电子产品的充电功率不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辐射标准与空间面积也有关系。根据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人体承受的安全辐射范围为10瓦/平方米。按照家庭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居民家中可以承受的辐射功率最大为900瓦左右。隔空充电的充电桩,根据推算最高发射功率只有25瓦,所以是能够保证人体安全的。

此外,无线电波式隔空充电技术是以“毫米波”极窄波束的形式传递给手机的,目前没有实验数据表明,毫米波会带来辐射,也就是说毫米波的辐射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典型流言:核能供暖的热水有核辐射

真相:核反应产生的热量,首先经过层层介质转换以后才进入居民家中,因此暖气管道中不会带有核辐射。核电站与供暖用户间有多道回路隔离,每个回路间只有热量的传递,没有水的交换,也就不会有任何放射性物质进入用户暖气管道。

流言把脉:不当联想型

公众面对自身关切的信息时,如果进行错误或过度联想,就可能中了流言的圈套。比如把一些可能性或相关性当成因果性和必然性,信息在口耳相传中就会“变味”。

典型流言: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

真相:靠喝红酒来软化血管的方法并不靠谱。红酒中因含有白藜芦醇,过去曾被认为有软化血管的作用。但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非常低,即使每天喝20瓶红酒也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相反,红酒中大约含有15%的酒精,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摄入的酒精无论多少,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酒精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个疾病都有直接关联。如果大量摄入酒精,还会引起消化系统肿瘤、酒精肝、酒精性心肌病等严重问题。

典型流言:“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

真相:蛋黄中确实含有较多胆固醇,一个蛋黄胆固醇含量可达280毫克左右。但大部分人群膳食来源的胆固醇,不会直接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是受遗传基因和代谢因素的影响,人体对膳食来源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不同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之前的饮食胆固醇限量(300毫克/天),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饮食胆固醇多一些会导致高血脂或心脏病。

流言把脉:主观推断

由于对前沿科技缺乏系统了解,从而通过主观想象得出结论,滋生谣言。

典型流言:航天员一到空间站就吃胖了

真相:看到航天员从太空发来的视频,有人发现,他们看起来“胖了些”,于是联想到此前看过的航天员饮食好。真相并非如此!是特定环境下体内血液再分布的正常现象。

在失重的状态下,航天员的血液将涌向大脑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面部浮肿,甚至是头部发胀的情况。而伙食、运动等因素,不会迅速造成这类变化。(记者 李洁)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