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一学期 看青岛课后服务如何标新立“意”

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孩子们的课后时间怎么办?怎样为家长减轻接送、照看负担?正是青岛“5+2”模式课后服务的“上线”,为上述问题寻求破解之道。


事实上,课后服务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强调,通过“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能力”来“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双减”政策颁布之后,“老生常谈”的课后服务难在如何出新、出彩、出成效。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课后服务强劲推行一学期,从全覆盖、广参与,到回归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真正使服务提质增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本体意义,青岛课后服务进行了标新立“意”的探索。


新样态

“三好”创优实现轻负高效


“上学时,老师会教给我们一些‘游戏’,回家玩也很有意思。”在刚刚过去的秋季学期,青岛德县路小学一年级新生小奕每天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举行“家庭口算大赛”;坚持阅读课外书籍,在老师设计的“阅读存折”中存入“积蓄”兑换小粘贴;用彩泥捏拼音字母体会手工乐趣……没有机械重复的抄写、背诵,形式多样灵活的“作业”让他体会到“学习很快乐”。


小奕的作业只是市南区“‘三好’创优”的一个缩影。市南区通过好作业共研创优、好课程共生创优、好资源共享创优,打开了让课后服务满足需求、让学生扎根校园的轻负高效新样态。


为了让孩子们写好作业,市南区各学科教研员组建起研究智囊团,从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和作业反馈三方面,研发形成了市南区中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指导意见,明确了课后服务期间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时间安排、过程指导、学科答疑、完成质量等要求,有效分层指导学生通过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注重知识的延展和拓展,把好作业的质量关。


市南区的课后服务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特色课程体系。在阅读课上,通过名家导读、好书分享、读书交流会等途径,打造共享阅读学习平台,营造书香氛围,汲取精神力量;在表达课上,通过组织“体悟坚持的力量,成就最好的自己”等主题演讲,设置“星火电台专栏”等,讲好成长故事;在特色课上,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研究等特色学习方式通通安排上,形成了特色课程“自选超市”,为学生提供基础类和精品类的特色课程。


此外,市南区还聚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整合教师资源,自主研发课后服务课程,聘请家长志愿者开展文化讲座、场馆课程、团队活动、劳动技能、生涯体验等活动,充分利用区内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等资源,开展无边界研学、社会实践、红色基因教育等主题活动……一系列举措拓宽了教育渠道和课程资源,实现了好资源共享创优。


新模式

社区小学堂服务到家门


据了解,平度小学学段目前共有校车320辆,每辆校车至少发送两个班次,上学日,每天运送学生18000多人。受校车班次、运行距离及校车运营单位安保规定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相当一部分乘坐校车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后服务的时间远低于一个小时。如果不坐校车,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就面临接送困难。而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中有不少回家后不学习、完不成家庭作业是常态。受知识结构、生活轨迹的制约,家长们督促和辅导孩子进行深层学习的能力几乎没有。


如何在学生到家后无法享受课后服务和接送困难中间找一个平衡点?平度市教体局决定把课后服务搬到孩子家门口,并在远离主城区的兰底小学迅速展开试点:社区出房,有能力的家长看护,学校指导,社区小学堂“开张”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学校老师、家长发现,参加小学堂的孩子课堂上有规有矩,完成作业有质有量。


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平度市教体局将此项工作全面铺开,进一步健全了小学堂工作体系,确定了1+N活动内容、1+N指导队伍、1+N活动内容等,老师、退休老师、家长、村两委干部、高校学生等广泛参与,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家庭教育能力,更切实凝聚起家校社合力。


2022年,平度市计划在全市组建30个社区小学堂,多方筹措资源,提升社区小学堂的硬件建设水平,加大学校在社区小学堂的指导力度、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社区小学堂的运转机制,在保持作业辅导常规看护和乡土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活动内容,积极推进社区小学堂与校内课后服服务活动内容同等化。


新特色

以课程为引擎撬动服务


落实“双减”双减,课后服务就不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初中学段,如何避免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课后服务的课程设计是关键。


在崂山区麦岛中学,课后服务与学校的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特需课程、特长课程开发相链接,让课后服务真正服务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服务于家长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以学校的减负增责来实现学生的减负提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麦岛中学每周一、二、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在适合自己的空间里学习,学校设置分层课程,成立了分层研究项目组,搭配师资,围绕答疑解惑、固本培优开展走班指导、分层辅导,确保课堂与课后无缝对接,让学困生走出低谷,让中等生积极争取,让优等生尽展才华。


每周五的课后服务是不少学生最喜欢的时光,20门走班、选修课程和多个社团,涵盖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学校还引入社会服务力量和家长志愿者,保证了课程的多样化和学生的参与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此外,学校还在课后服务中设置特需课程,积极开展学科节、心理学、学习力提升训练等活动,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为他们的成长启动动力引擎。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琰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