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青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

锚定“七个更加”,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在山东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

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强调,要加强民生改善创新,以新思路、新招数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增收有新渠道、就医有新体验、居住有新改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聚焦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强调要“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就业更加充分、居住更加舒心、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城市文明更加彰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安全底线更加稳固,进一步增添城市的魅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青岛正锚定目标奋力前行,努力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

攻坚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让城市面貌有新变化、城市品质有新提升

春节假期刚过,青岛召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对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进行动员部署。良好的城市品质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是青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指示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在李沧区,有一个“百年桥洞子”,为胶济铁路时代同步建立,连通铁路线的东西两侧,是连接“上街”“下街”的重要通道。破旧衰败的桥洞子,让居民穿行多有不便。去年,李沧区启动金水路高架桥下空间微更新项目,将其打造成为“时代列车”式样,不但解决了原先空间昏暗、老化问题,还兼具历史内涵、情感温度和艺术美学观感,成为“网红打卡地”。

窥一斑而知全豹。为何要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给青岛这座城市将带来什么?从这个微更新项目可窥一斑。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可以让品质化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唤醒“沉睡空间”、焕新“城市地带”,让城市空间更好看、更可达、更好用,亦更有温度。

打通30条未贯通道路,新建1.7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建筹保障性住房6.1万套……过去一年,青岛围绕提升城市品质打出一套“组合拳”——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深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解决,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动员会上,介绍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和沿线开发建设、停车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等八大行动将加快推进,青岛以城市更新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的脚步铿锵。

“三年稳扎稳打,项目化工程化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这座城市一定会更加宜居宜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价值也将实现倍增效应。”一位与会人士如是说。

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推进低效片区开发建设,迅速搭建组织架构,统筹确定项目清单,创新研究配套政策,同步开展21片控规提升,推动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率先破局起势”;

“市南区将在精准承接全市48项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推进总投资372亿元的179个攻坚项目,重点实施十项产城融合发展工程、十方面品质提升民生要事‘双十’攻坚工程”;

……

动员会是“发令枪”,更是“冲锋号”。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必胜的决心,坚决打赢城市更新城市建设攻坚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贡献。

顺应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2021年,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增长10.4%;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2.4%,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7.0%、9.0%、19.6%和50.6%……

人民是永恒的主题,奋斗是不变的旋律。新的一年,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扎实办好市办实事。2021年,青岛10件32项市办实事全面完成。同年9月,青岛启动2022年市办实事网上征集工作,征集内容包括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生态、环境、救困、扶弱、食安、交通、文体等基本生活方面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亟待加强完善的事项,目前已初步确定,研究通过后将公开发布。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2021年,青岛城镇新增就业38.1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4%,为近三年来最低点,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月9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8部门会同市北区政府启动2022年春风行动,聚力实施稳岗留工“暖心”等8项行动,近两个月时间密集举办188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对返乡返岗农民工、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以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进行重点帮扶,力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让群众居住更加舒心。住有宜居,是百姓的朴素愿望。2021年,青岛在开工改造216个城镇老旧小区、启动1.4万套(户)棚改、建成6.1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同时,突出抓好重点地段、住宅小区内、城乡接合部、影响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区域内的违建治理,城市主次干道、重点区域市容秩序明显提升,背街小巷、老旧楼院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新的一年,青岛将强力推进违建治理,长效推进市容秩序“十乱”整治,加快实施一批城市绿道、山头公园、林荫廊道、立体绿化、口袋公园等工程,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青岛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等各个领域都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烦心、最忧心的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一张张暖心的民生成绩单写在青岛大地上,写进青岛人民心窝里。

补齐短板弱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

“以前的日子没法回想,干啥啥不行、种啥啥不收,家里还有媳妇吃药、孩子上学,全村人的钱基本都借遍了,过年更像是‘过关’。”从“全村欠债”到“致富带头人”,西海岸新区海青镇刘黄崖村脱贫户刘洪臻用七年时间打了个“翻身仗”。

2014年,刘洪臻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政府先后为他家申请了医疗、教育、低保、住房改造等救助。在多项政策的帮扶下,2016年,刘洪臻的家庭人均收入由最初的不足2500元涨到6000元,实现稳定脱贫。儿子还在教育政策保障下完成了本科学业,破旧的老屋也在新区脱贫攻坚住房保障政策帮扶下得到了修缮一新。2019年,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下,刘洪臻尝试买了几十只琅琊鸡苗。随着鸡养的越来越多,他扩大规模办起了散养鸡场,成了周边颇有名气的养殖专业户。如今,他年收入达到十万元。

刘洪臻是我市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缩影。贫困户脱贫质量稳定,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转变;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贫弱到富美的转变;产业带动明显增强,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2021年,青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随后,青岛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乡村振兴,难点在城乡均衡。只有下大力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缩小城乡差距。2月10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聚焦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和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治理等进行系统部署。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归根到底靠发展、靠产业。2021年,青岛全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新培育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新增一批省级知名农产品、“山东名片”农产品、地标农产品,创建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新的一年,必须加快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用产业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城乡差距最直观反映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2021年,青岛常态化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乡村面貌不断改善。新的一年,必须继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久久为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接续不断的新起点。只要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一定能不断开拓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不断描绘出一幅幅温暖和谐的民生画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青岛日报2022年2月12日1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