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从“门外汉”变成专精特新“小巨人”,青企海泰新光冲击内窥镜头部企业

从ODM到自主品牌 海泰新光冲击内窥镜头部企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突破前沿技术应用,迅速从“门外汉”变成专精特新“小巨人”

炙手可热的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赛道上,实力派青岛“玩家”越来越多。

2022年刚刚开年,登陆科创板近1年的青岛海泰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屡屡传来好消息。先是1月中旬宣布与国药集团旗下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发力打造医用内窥镜自主品牌;后有4K荧光摄像系统、共聚焦显微影像仪等多款核心产品于1月底获批注册;4K除雾摄像系统、荧光胸腔镜等产品也陆续进入报批前的最后冲刺阶段。从ODM转型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海泰新光正在全力向前奔跑。

成立于2003年的海泰新光,是当前医疗器械明星企业中少有的“跨界者”。创业之初,怀揣光学镀膜技术的郑安民曾先后在光通信、LED背投电视等领域试水,直到2008年前后才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了医用内窥镜领域。

与全球医用内窥镜龙头企业史赛克的多年合作让海泰新光得以快速成长,成为兼具底层光学技术与丰富医疗行业经验的专家,有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底气。

2020年,海泰新光高清荧光内窥镜的出口金额占中国内窥镜出口总金额的比例为13.24%,连续两年排名第一。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18亿元,同比增长9.6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9171.8万元,同比增长21.62%。

以医用内窥镜整机国产替代为起点,海泰新光还将联合国药器械进行3D、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微创外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迭代,力争成为微创外科领域的领先企业。

“跨界者”突围

海泰新光前身为海泰镀膜,由海泰光电及郑安民创办的美国飞锐共同出资成立。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发端于美国的光通信行业热潮席卷全球,郑安民及其伙伴所掌握的光学镀膜技术,恰好是光通信必不可少的,镀膜后的光纤,能增加激光透射或者反射功能,极大提升信号传输效率,而海泰镀膜的主要业务正是光纤镀膜。

但没过多久,海泰镀膜就面临转型的抉择。彼时,受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影响,光通信行业也由盛转衰,跌入寒冬。同样受到影响的海泰镀膜决定转行,郑安民也由此结束了与海泰光电的合作。

2006年前后,彩电正由显像管向下一代迭代,背投电视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胜出的技术路线。从光学技术原理来看,背投电视所需要的技术与海泰镀膜所掌握的LED光源技术有较大相通性,郑安民于是将目标瞄准了背投电视研发,海泰镀膜也由此更名为海泰新光。

创业的道路从来没有坦途。就连很多彩电业内专家都未曾想到,仅仅过了两年多时间,曾一时风头无两的背投电视彻底被液晶显示技术击败,退出了市场竞争。海泰新光也不得不再找寻新的机会。

虽说创业的头两次试水并未成功,但海泰新光也并非一无所获。经过不断打磨,海泰新光在LED技术上已经拥有了深厚的积淀。也正是因此,当史赛克寻找合作伙伴时,海泰新光才能迅速抓住机会。

医用内窥镜被称为“医生的眼睛”,帮助医生在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中提供人体内部解剖结构图像,让医生在微创环境下就能直接看到病灶,做出诊断,在普外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等均有广泛应用。

俗称的内窥镜事实上是一个整机系统,包括内窥镜、光源和摄像系统等核心部件。2008年前后,为了克服氙灯在衰减和发热上的缺点,史赛克决定用LED光源替代氙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海泰新光参与了项目竞争并脱颖而出,成为史赛克光源模组的制造商,由此步入医疗影像器械行业。

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

毫不夸张地说,海泰新光在医疗行业的成长壮大极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史赛克的合作。

史赛克给海泰新光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和收入,更重要的是让海泰新光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从“门外汉”变成了行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海泰新光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从“门外汉”变成了行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按照内窥镜的工作光谱范围,内窥镜又可以分为白光内窥镜和荧光内窥镜。相较于白光内窥镜,荧光内窥镜除了能够提供人体组织表层的图像外,还能同时实现表层以下组织的荧光显影,对术中精准定位和降低手术风险起到关键的作用。

基于这些技术优势,荧光内窥镜成为医用内窥镜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领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自问世以来全球荧光内窥镜市场占比逐年提高,预计到2024年在硬镜市场的占比将超过50%。

海泰新光正是这个领域最前排的弄潮儿。2015年,海泰新光成功开发出应用于肝胆手术的高清荧光腹腔镜、荧光光源模组和荧光摄像适配镜头,应用于史赛克在全球推出的首款高清荧光腹腔镜。由此,海泰新光成为史赛克荧光内窥镜系统核心部件唯一供应商。

回忆起4年多的研发历程,海泰新光董事总经理郑耀的总结就是两个字“很难”。“我们有光学底层技术,但对医疗临床并不熟悉。”郑耀表示,如果不了解应用端的需求,只是自己闷头干,产品研发时间还要长得多。

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之后,海泰新光步入了产品研发创新的快车道。如今,海泰新光已建立了光、机、电等多学科综合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获得专利50余项。

向自主品牌发起冲击

正如很多高科技行业一样,高端医疗器械近年来也迎来了国产替代浪潮。具体到内窥镜领域,目前国内大部分市场仍被欧美和日本厂商垄断,市场份额超过70%,尚没有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这意味着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羽翼已经较为丰满的海泰新光希望抓住此轮机遇,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国药器械的合作就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棋。

“打造自主品牌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敲开医院的门,让我们的产品获得在国内临床应用的机会;二是要改变医生多年来使用进口产品所形成的手术术式,让他们能习惯用我们的产品”,郑耀表示。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疗行业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这也是医疗行业创新创业特别难的重要原因。有这样一种说法,“超过95%的创新都会倒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在医疗健康领域,尽管创新耗时更久、花费更巨,但成功率却比5%更低,而优质的商业化伙伴往往能帮助技术型企业少走不少弯路。

在与国药器械合作之前,海泰新光已经围绕自主品牌建设进行了一些布局,如建设整机系统的山东营销网络并与山东省多家医院建立临床合作中心,同时与国内多省市的专业外科销售团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而与国药集团的深度合作可以充分把技术和临床结合起来,迅速放大产品的市场适用面和占有率。

围绕自主品牌的打造和国内市场的开拓,海泰新光已经开发了手术外视系统、内窥镜系统、自动除雾内窥镜系统、共聚焦显微内镜等整机系统产品,可应用于脊柱外科、心胸外科、乳腺外科、颅脑外科等科室。

依托底层光学技术,海泰新光正在积极布局生物识别、工业激光等医疗行业以外的市场应用。

此外,依托底层光学技术,海泰新光也积极布局医疗行业以外的市场应用,如生物识别、工业激光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青岛日报2022年2月25日8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