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日常生活的诗意

影院复工首日全国电影总票房达346万,《第一次的离别》150万领跑

据电影专资办数据,截至7月20日22点,全国单日电影总票房为346万元,其中新片《第一次的离别》票房150万领跑,重映老片中则是《误杀》59万最高。

《第一次的离别》2019年2月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取景于新疆沙雅县,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塔里木河贯穿其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第一次的离别》让我们得以在大屏幕上目睹南疆的风土人情。

沙雅是导演王丽娜的故乡,她熟悉这片沙漠上的绿洲,对这里的人们和风物充满情感。《第一次的离别》脱胎于导演先前拍摄的纪录片,故事取材自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经过导演的重构与剧情化处理,真实与虚构彼此渗透,呈现出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影片中的故事从夏天延续到了冬天,其中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秋天。这让整部电影呈现为一种温暖的金色。金色是成熟的棉花田的颜色,是收获的玉米地的颜色,是三千年胡杨林的颜色,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颜色——金色是南疆的底色。不仅如此,影片的许多场景借助夕阳为整个世界温柔地勾上了羽化后的金边。

影片中大量全景镜头的使用复现了沙雅的壮阔宽广,延伸的地平线分割天地,空间还没有遭到建筑物的切割,视野一览无余,仍然是前现代的连续性的空间。

影片中的乡村生活也充满着前现代农耕文明的质朴与诗意。在买馕回家的路上,艾萨随手从头顶摘下几颗葡萄,和略干的馕一起吃下,这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在金色的棉花田里,凯丽比努尔一家五口正在进行秋季的采摘,孩子的父亲清唱出饱含爱情和忧郁的歌谣,这是日常生活中的浪漫。路灯还没有修到这里,城市的工业噪音也还没有传来,陪伴他们的只有日光月光,蛙鸣蝉噪以及偶尔夹杂的几声犬吠。这些时刻被摄影机以优美的构图记录下来,还原为生活本身的节奏。

影片中两个孩子的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导演有意淡化戏剧冲突,用孩子们的小悲喜作为影片的结构。他们经历着生活中的烦恼,艾萨在校园之外需要兼顾家里的农活和照顾患病的母亲,凯丽则担心自己的汉语成绩以及父母的婚姻状况。但生活中除了烦恼,小羊的成长,足球赛的精彩射门,胡杨树上的谈天,和家人一起的温馨时光也构成了孩子们日常的欢喜。

乡村生活意味着一种朝向过去的田园传统,学校生活则指向一种现代的充满规划性的未来。

艾萨和凯丽在课堂上通过散文、诗歌学习离别与思念,他们也需要在生活中面对离别与思念。影片中的离别作为母题,不仅意味着与外出务工的哥哥、住在疗养院的母亲、前往库车的凯丽一家、走失的小羊的告别,也在象征层面上指涉了对新疆传统农耕文明的告别。尽管怀揣不舍,在孩子们心中,也朦朦胧胧有着一个对现代化未来的期待。无论是凯丽画上的火车,还是艾萨作文中的火车,对火车这个现代性最具代表性能指的想象赋予了他们一个充满前进方向的未来。但在关于未来的具体筹划中,两个孩子依然渴望在长大成人后回到故土,成为医生或干部继续帮助家庭和伙伴。

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新疆电影,但它非常克制,放弃了对少数民族生活奇观化、神秘化的展示,而是将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上,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关照。可以看得出,导演是真诚地想做一部聚焦于人、聚焦于日常生活诗意的电影,它与民族和地域无关,因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分享的都是共同的情感。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